自认为是一个回避沉重的人,不想暴露太多脆弱的感情在外。
却被严歌苓拉进了一个沉重的时代,让我无法假装没看到,来躲避心灵的崩塌。
1937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淞沪会战失败之后,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
国民党从最初的誓死保卫南京,到最后的首领撤离,给南京市民带来巨大的失望、损失、伤亡。
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沦陷,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这篇小说便是从12月13日美国威尔逊教堂的英格曼神父带领教堂的女学生们逃走失败写起,到12月22日学生们被救走结束。
短短十天,南京的那个好天气的上空,飘散着无数亡灵。

那一刻,中国南京的市民在残暴的日军枪口下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卖身的窑姐,纯洁的女学生,或者团副的军官,教堂的帮厨….有的都是如草芥一般的生命。
被那个回归兽性的变态的侵入国糟蹋,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及战俘进行屠杀……
《金陵十三钗》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对于形势的错误估计,未来得及逃走,暂时被神父安顿在教堂的一群女学生,遇上了撒泼粗俗的窑姐。
从开始的彼此嫌弃,甚至大打出手。
到后来在战争压力之下生出的惺惺相惜的情绪。
但是最终这个教堂没能幸免,要求这些女学生去诗歌演唱,这个时候被学生们视为下三流的窑姐们挺身而出,替换了这些女学生们。
这其中的种种小情绪,小心思在严歌苓的笔下,描述的很传神,很真实。把一些大家回避的女性问题写的很露骨,真实。
值得大家一看,通过这次阅读,把之前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回避,都找回来了,打算有机会去看看那个自古就繁华有故事,但是有经历如此磨难的城市金陵。
有机会会分享给你们。
书娟和玉墨
“血淋淋的图景和声响,人头落地,胸膛成为一眼红色喷泉….”
当这些残忍的画面还被挡在这个教堂之外,没有人会认识到接下来等待她们的是二战中最惨绝人寰的一部分。
女性之间的战争,还在最后一片安全区威尔逊教堂中弥漫,没有丝毫的停歇。
女孩们单纯洁净的优越感,女人们看透世事的满不在乎,构成了两个阵营。
一个刚刚初潮的女学生书娟和一个在卖身的窑姐玉墨,虽然处境不同,但是身上的那股傲气确实很相似。
当书娟以纯洁的肉体和心灵自居时,却屡屡想毁掉玉墨那副妖艳勾人的体魄,并且付诸了行动。

花楼的头牌姑娘玉墨又岂是平凡之辈,这类女子往往不是纯粹的卖身之流。
“含蓄大方且知书达理”,再加上良家妇女不敢做出的禁忌。
让多少文人墨士为之倾倒颠覆,罪过是有魅力的。
玉墨是骄傲的,她那微微扬起的下巴就足以蔑视一切。
在此觉得作者有意在丑化女学生的嫉妒自私和凸显歌女遭受生活的磨砺之后的通透。
把纯洁背后的小邪恶,浪荡背后的辛酸,展现的淋漓尽致。
真正的黑是什么黑,白又是什么白?
当教堂外的鲜血和丑恶流进着圣洁的教堂时,
玉墨这个风尘女子,无所谓地说:我们跟日本人走,女学生们留下来。
一群女学生和一群金陵歌女的身体灵魂在残酷的大屠杀中交换,
风尘女子渴望像女学生们一样纯洁,女学生不敢想不敢做的一切可以让这些替身去干。
最后他们按照梦想中的女学生的样子完成了最后的梦,即使这场梦的代价很残酷。
女学生们的性启蒙也在这些女子的带领下愈发成熟,
她们在心中的那些禁忌再也不是肮脏,他们再也不是曾经的女孩,变得像那帮“下九流”一样“粗野”。
书娟说:我们从这些被卖为奴的低贱女人身上学到了解放自己。
最泼辣轻贱的话语和最纯真善良的灵魂,最终刻在了那段伤痕累累、血迹斑斑的历史上。
人道主义的信仰
英格曼神父、法比、魏特琳女士
面对这样的惨不忍睹的屠杀,他们本可以一走了之,
但是却自愿冒着生命危险留下来保护这群弱小的生命,
英格曼神父心中有一种正义和热血,并且还相信这种感召力可以唤回那些变态阴暗的民族。

法比一个从小在扬州乡下生活的意大利男子,早已经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国家。
他被中国的亲情吸引,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中国女人的说话方式,面对其他民族对于中国女子的践踏,他比任何一个中国人的愤怒不少一分。
从来不缺少这样的人的存在,无关国籍,无关命运,只是为了自己心中不灭的信仰。
魏特琳女士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面处心积虑地救苦救难,被南京市民誉为“活菩萨”,一面每天撰写日记记录日军暴行,后成为南京大屠杀的力证。
这些可爱的人,人道主义的光辉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记,铭记是为了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