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淡然 图/来源网络
朋友,您去过王曲吗?
王曲,位于长安区境内,神禾塬畔,终南阴岭五台秀峰下5里处;
自古长安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距西安20公里。地域43.21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3.9万农业人口。
滈河,长安八水之一。
从神禾塬下蜿蜒流淌,是王曲的母亲河,滋润着两岸的庄稼,哺育着这里的一方百姓,见证了王曲古镇许许多多的传说。
西弥公路,这条长安最早的公路之一,也是长安最早通车的线路;
纵贯南北,是王曲的交通大动脉;解放初59路公交车就从西安至五台,途径王曲境内,曾令周边未通车的乡邻羡慕不已。
如今,环山旅游公路沿南缘横穿,将王曲纳入了秦岭旅游观光带之中。
据长安县地方志记载,王曲一名的来源,传说与汉代修御宿苑离宫有关。
汉武帝修离宫时,筑渠一条人们称为王渠,后谐音为王曲,一值延用至今(事见《史记》,《汉书》,《游城南记》,《类编长安志》,《陕西通志》,《长安县地名志》等)。
其地貌有塬、川,地势险要;塬中沟壑纵横,可屯兵十万。
塬上良田万顷,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和稻谷,传说远古时炎帝神农氏治天下,教稼百谷,有仙鹤衔谷穗降于此地,后人传称为神鹤原,故又称神禾塬。
滈河西岸,也称御宿川,古为皇家狩猎之地。川里,一马平川,水田遍布,旧里古号“赛江南”。
过去以盛产桂花球大米出名,胜利、柳家寨村出产的清水荸荠,为皇家贡品,外红内白,甜脆无渣。
有诗云:大雁飞过神禾塬,错把王曲当江南。
王曲自古就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其文化源远流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的痕迹。现有藏驾庄、北堡寨出土的石刀、石斧等古遗迹为证。
王曲东邻杜曲、太乙名镇,南接五台新府,西襟子午、黄良、郭杜古镇,北接韦曲新市。
![](https://img.haomeiwen.com/i6066755/49f63434e1c30be0.jpg)
也是古长安、咸宁两县交畔之地,旧时繁华,皇家旧苑,人杰地灵,
名人辈出,文人雅士常去之处,物华天宝,胜景如云。文化沉积厚重,历史传说众多,文明更替辉映。
如您沿长安大道向南过潏河,经培华学校、西安财经学院,
行至神禾塬南畔,就会看到常宁宫,现西安饮食集团经营的常宁宫休闲山庄;
看到坐落有致、风情别样的欧式小别墅,让人耳目一新。
常宁宫是唐李世民为其母祈福而修建的行宫。民国时,胡宗南将此地改建为蒋中正总统来西安的临时行宫,蒋中正次子蒋纬国曾在此完婚。
解放后一段时期用做西北高干疗养院,第一任院长贺三多老先生是一位老红军。
先后在常宁宫居住过的领导人有赵寿山、赵伯平、孙蔚如、柯中平;作家杜鹏程、柳青、王汶石以及画家石鲁也曾居住于此。
千年古刹坐落在高耸的神禾塬畔,原名黄沙岭。塬下滈河水静静地流淌。
远观:青山入帘、村廓炊烟、井田绿树、西晚云霞,尽收眼底。
独立畅想:历史风云、犹如云烟、忧郁之情,断却了然,胸怀尽释。这里常年游人如织,胜景美名享誉长安大地。
顺着西弥公路来到北堡寨村,听老人们介绍十三省总城隍的典故和辉煌。
让人感受到那远古的钟声,宏伟的庙宇和庄重的神像。
往昔的王曲城隍庙建筑规模宏大,东西长460多米,南北宽320多米,占地221亩,可容数千人祭拜。
雕梁画栋,泥塑彩绘,晨钟暮鼓,声闻数里;三座戏楼座西面东并排而建;
正殿居中坐东面西,踞塬面河,为庙宇布局之奇(所有寺庙均坐北向南);
回廊建踞两侧,廊内数百尊各地城隍塑像依序整齐排列。
庙前有一南北长19米,高18米雕花精美的避水神壁,民间相传内有避水神珠一颗,能阻挡滈河水冲进城隍庙。
庙内正殿供奉的是汉代刘邦麾下大将纪信,因为纪信据关中民间传说,其出生地就在户县王守村纪家庄。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纪信两次救刘邦的事迹。
一次是在张良的策划下,与樊哙等一起保刘邦脱离范增等设计杀害刘邦的险境,回到霸上;
一次是项羽围攻荥阳城,在城中粮断兵竭的紧要关头,纪信扮成刘邦降楚,被项羽连同车仗一起焚烧,
为汉英勇赴死,后来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刘邦得天下称帝后,厚赏纪信,追封为主持阴曹地府的“地皇”,
并赐黄袍加身,择上林苑自己打猎休息之地(今王曲镇),修建大型庙堂并祭祀,当地民众非常崇拜,
每年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影响广泛。
“文景”二帝时期,将“地皇”庙改为“城隍”庙,供奉的纪信也由地皇神变为城隍神。
明朝时,城隍祭祀达到空前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均建有城隍庙,王曲城隍庙是全国十三省总城隍庙。
城隍是城市的守护神,是中国最早祭祀的神邸之一,属道家范畴。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各地民众、善男信女为了纪念纪信诞辰,纷纷来到王曲总城隍庙,以求得城隍爷的庇佑。
由于规模宏大,各地商贾也借此来到此地做生意,逐渐形成声势浩大的庙会,
庙会上有大戏、杂耍、各地锣鼓、社火以及武术等民间艺术表演,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
各地社团敲锣打鼓,吹箫扬旗,蜂拥而至,人数达30余万人。
凡社团经过单位或商家门前,各单位和商家均放炮、献吃、送彩,以示欢迎,其社团也拿出精彩的鼓乐给予回敬,如此互搦,热闹非凡。
年年祭神,祈福丰收,神灵佑我,风调雨顺,其形式也承载了千年文化,使文明绵连。
何家营古乐曲、皇甫宫廷乐曲,正是年年祭庙才传承下来的。
王曲城隍庙庙会传承了两千多年古庙会的传统,其祭祀礼仪在延承了千年传统祭祀的章法外,还汲取民间风俗。
具有浓厚的地方风俗和历史研究价值。作为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在正在积极申请国家级“非遗”项目。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时,胡宗南在王曲建陆军军官训练团(次年改为皇埔军校第七分校。
建国后,先是解放军8131部队驻扎,其建筑毁于文革初期。
现为解放军西安陆军通讯学院,学院在原貌上又拓展至500余亩。
一座现代化的军事院校拔地而起,校园布局合理,绿化比重适宜。
步入学院,郁郁葱葱,一派公园式感觉。2001年,又在河西征地100余亩,
河东河西汇集成一所设施齐全、教学程度现代的全军著名军事院校,成为总参直属培训高级通信指挥人才的摇篮。
每日早晚军歌嘹亮,周末街道河岸军人徜徉,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通院校址靠塬,面川,涓涓滈河水从门前流过,常年不绝。
有诗云:依傍神禾塬,面对滈河水;
军校落此间,将星耀中华。
在城隍庙东南方向500米处的西濛溪沟内,有座长安最古老的文物景观——太师阁。
太师阁位于北堡寨和南堡寨之间,西濛溪沟内绝龙岭下。
商朝纣王时,闻仲太师与周军大战归命之地。
人们尊敬闻太师之忠义,依塬建阁,阁内供奉闻仲太师,阁前铸有巨钟一口,记叙闻太师忠义刚烈。
三千多年以来,香火不绝以示怀念。
有诗云:
殷商太师在此亡,遗恨千年魂魄昂;
绝龙岭内阴风惨,风吼云涌涧水寒。
在太师阁上方岭头,矗立着一座张学良将军公馆。
张公馆建在藏驾庄村北一里处的绝龙岭头。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兵调陕西,在此建馆。张将军改绝龙岭为青龙岭,修建欧式四合小院一座。
在濛溪沟两岸挖成排窑洞,供士兵驻扎。
在操场四周广种皂荚树。
张学良公馆历经70余年,风吹雨淋,破烂不堪。
2010年省、市、区拨款200余万元,旧迹重建,恢复原貌。将军之懿范又有缅怀之所。
有诗云:
青龙岭头建公馆,学良将军非等闲;
四合小院传正义,人民难忘将军情。
沿着去马厂的公路,过兴盛、穿永兴、走南街、趟西马厂、越枣园,向北上坡即到了堡子村,这里是神禾塬的最高点,也称龙脊。
郭家自明清经商发迹,富甲一方,累计建房十三院。
当地谚语:下了王曲坡,土地都姓郭。其院落地处神禾龙背之上,文革时期设为红色基地,
阶级斗争展览馆,方圆百里的学生、社团都来参观,现在院落颓败,正在修建。其建筑风格仍为明、清之经典。
有诗云:
神禾龙脊有郭家,明清建筑人人夸;
省上设立民俗馆,观看国粹到此间。
滈河以西,神禾塬的内弯,一马平川的地方,就是著名的马河滩。
古称御宿川,也是汉唐皇家御苑。
这里灌溉条件便利,土地肥沃,景观独好。
自古就有“十里樊川,不及王曲一弯”之说。
这里以盛产桂花球大米而著名。其胜利村、柳家寨的清水荸荠自古就是皇家贡品,其口感脆甜无渣。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有个美丽的传说:
远古马河滩旧地,繁华异常,人民富饶。小麦、玉米、水稻颗粒大如拳头。
但人们不知节俭,浪费垓人。
用煎饼盖屎,用白馍喂狗,被天庭巡查人员发现,报告玉帝,玉帝发怒,让龙王发水,水毁二十四寨。
小麦、水稻、玉米的颗粒变成如今大小,让狗吃屎,形成节约的链条。
时光流逝,沧海桑田。
2011年初市政府决定建设长安大道,从鱼包头村修建高架桥,连接至环山路,天堑变通途,使交通不便的马河滩又萌发勃勃生机。
大路的两旁即将成为开发的热土。
语曰:
二十四寨是传说,水吹平地成马河,
只因无德遭天怒,繁华一时又没了。
告诫后人不要涨,诚实勤俭莫要忘,
遵法守纪做良民,三尺之内有神明。
万亩有机蔬果基地已落户马河滩。不久将来,一个集种养、观光、旅游、乐居的现代的马河滩将出现在世人的眼前。
长安大道像一条少女的束腰,将马河滩装扮成美丽、动人的新娘。
在王曲乃至全国,提起柳青和《创业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柳青,陕北吴堡人,著名红色作家。其著作有《恨透铁》、《种谷记》、《铜墙铁壁》。
1953年任长安县县委副书记,深入至皇甫村、胜利村体验生活。写下了巨著《创业史》,成为中外学者研究中国当代农民的典范作品。
作者以其细腻、精湛的笔锋真实地描绘出了长安王曲农民谋幸福,跟党走的事迹。
映射了全国农民在大的历史转变时刻的心理动态和坚定信念。
也是第一部以农民为主题的红色著作。
作家深入农村十四载,先后居住在常宁宫和中宫寺老庙,与农民日夜交谈,结下了深深的阶级友谊。
在创业史中,常现的土著方言和语气,也是研究长安王曲地方语言文化变更的宝库。
作家临终仍不忘皇甫情结,遗言要葬在皇甫塬头,看皇甫的富裕变迁,看人民的升平幸福。
在皇甫村老书记杨海民等人的努力下,皇甫塬头矗立起柳青同志的墓冢。
每逢清明,文人墨客,文学爱好者多聚柳青墓前,缅怀凭吊,默默地“……高山仰止……”。一代文豪,成为王曲文化的景观。
在这片热土上,演绎着每个朝代的精彩。
漫步在王曲街头巷尾,老人们会给你讲述一代代没有记入史册的典故,你会感觉到这里的文化底蕴厚重,令人神往。
就像中宫寺一样,柳青曾在中宫寺创作,而如今,已消失无踪无影(毁于地质灾害)。
还有中宫寺之东寺、西寺,历史上都是规模宏大的庙宇。还有著名的马蹄寺也只剩瓦砾一片和一眼小冒泉了(马蹄寺在解放初期还有和尚居住)。
![](https://img.haomeiwen.com/i6066755/dd009fd56d157203.jpg)
在解放前曾闻名一时的北堡寨杨家的房和位于兴盛村的冯家的山也已消失殆尽。
马厂和江兆之间的黑马刘坟,也称金头六甲坟,也已没有了影子。
曙光村西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百神庙也毁于60年代初。
还有葬于神禾塬龙肾之穴的秦始皇祖母陵,当地称瓜婆庙和看坟成村的王家村
(后改御包头-鱼包头,2006年西安财经学院在此落户,在贾里村村东,挖掘出秦始皇祖母之古墓,墓基宏大,有六驾马车和活人祭),
没有史书记载,只有一代代的传说。位于鱼包头村西的老君庵,建于隋朝,香火旺盛,
相传唐代诗人贾岛曾居住于此,写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诗句。
还有解放初陕西戏曲研究院院长马建翎在鱼包头村居住,
创作出了《血泪仇》、《梁秋燕》、《夫妻识字》等秦腔眉户剧目的八面窑。
随着鱼包头村城改规划建设,这些人文遗迹都将在历史的长河里湮没。
朋友,倘若你能漫步在王曲境内,万亩有机蔬菜基地、城隍文化展示区会令您大饱眼福。
如有兴趣,就请您来这里感受民风、观光赏景、体味文化厚重之风,以及过去文明留下的烙印。
让您在文明的光环里收获点。如果您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来到王曲,都有不同的景致和浮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