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周末,我们和朋友们五个家庭,带着十六个孩子,趁着秋高气爽,一起到法国东部山里的一个度假区去玩。
十六个孩子的年龄跨度从1岁半到11岁半,最大的是个女孩,叫Marthe。她金发卷曲,皮肤白皙,两只眼睛总是弯弯地像在微笑。按说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的前奏阶段,就算不叛逆,也开始以自我为中心,总想着跟父母和年龄幼小的弟妹拉开距离。但Marthe丝毫没有嫌弃这些小屁孩,反而跟他们玩得热热闹闹。
午后,三岁以下的小宝宝们在房间里午睡,爸爸们去了不远处的靶场打靶,妈妈们坐在饭店二楼露台上,晒着太阳喝咖啡,一边看着在楼下游乐场里玩的孩子们。
这游乐场是个面向五岁以上孩子的探险乐园,有一条很完整的环形路线,包括了吊环,滚筒,斜桥,吊桥,梅花桩等等,对我们家只有三岁半的小艾来说并不那么容易,于是一路上就有了很多帮助她保护她的“哥哥姐姐”。
她完成大半圈,快到终点的时候,来到了一条两端被铁索吊起来的小桥上面。朋友家五岁的女儿Agathe看到小艾来了,赶忙坐到桥的另一端,这样桥就不再晃动,小艾过桥的时候就不会掉下来。
可小艾却并不领这番好意,她眉头一皱,大叫起来:“你起来,你起来!”
下面没有弟弟妹妹的Agathe很想在小艾跟前体验一番当大姐姐的感觉。她坐着不动,还用命令的口气说:“我要看着你别掉下去!你赶快走过来,我才起来。”
小艾不答应了,过来拽住了Agathe的衣服,一边往下拽,一边不满地叫嚷:“Agathe你下来,我不要你在这里!”可她哪里拽得过比她大了快两岁的Agathe。
眼见她越来越恼,我忍不住从楼上往下低声喊了一嗓子:“小艾,不能拽姐姐,要讲礼貌!”
小艾毫不理会,继续跟Agathe进行拉锯战,Agathe见小艾蛮横,态度也倔了起来。我正准备放下咖啡杯下楼“熄火”的时候,Marthe快步走了过去。
她蹲到两个小姑娘身边,一手牵起Agathe,一手环抱住小艾,用轻快的语气对小艾说:“小艾,我来教你一句有魔法的句子,非常非常简单哦,但Agathe听了一定会起来。”
小艾撅着小嘴,但显然被“魔法”两个字吸引了。
Marthe继续:“来,小艾,我说一句,你说一句——Agathe——请你——能不能——下来——让我——过去?”
她的语速很慢,说一个词儿就停一下,给小艾足够的时间重复。小艾像被魔法召唤了一样,跟着一个词一个词地说给了Agathe。
Marthe的一只手挨近小艾的嘴,做了一个捉住了什么的动作,接着轻轻地吹向了Agathe。她说:“小艾,你刚刚说的那句有礼貌的话,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飞进Agathe的心里了。Agathe,你有没有收到它带去的信息?”
奇迹出现了,Agathe笑着点点头,从吊桥上站了起来,让到了一边。
Marthe向Agathe伸出了大拇指,转身问:“小艾,该对Agathe说什么?”
小艾的小脸上也有了笑容,响亮地对Agathe说了声“谢谢”!
两个孩子各自快乐地玩了起来。
我想象了一下,如果刚才Marthe没有介入,我下楼进入到游乐场的过程中——
可能小艾已经揪住了Agathe的头发或者挠了她的脸,而Agathe也是个不肯吃亏的孩子,一定会打回去,小艾没有身高优势,被学过柔道的Agathe绊倒在地,啃了一嘴泥,嚎啕大哭……
也可能两个人一直在僵持,我说的“要有礼貌”谁也不肯听,最后我不得不开始数“1,2,3”加威胁罚站,才能保证让我们家的孩子退出,当然是不情不愿,一肚子委屈。
可是,这一场小冲突,被个11岁的女孩,用“魔法”一句话就化解掉了!
孩子还是小宝宝的时候,在他们的眼中,爸爸妈妈都是会“魔法”的人。
我们会把勺子变成飞机,让食物“飞进”宝宝的嘴里,他就会多吃几口;
我们会四脚着地变成小狗小猫,鼓励他爬得更稳更远;
我们会把手指变成牙刷,跟宝宝一起站在镜子前,把刷牙变成一个游戏;
我们还会把自己变成“拐杖”,让宝宝扶着,不厌其烦地,让他一步一步学会走路……
可是有一天,他不再是那个跌跌撞撞言语不清的小宝宝,我们的“魔法”也消失了。我们不再花时间施展“魔法”,常常是跟在孩子身后,喋喋不休地说着“要这样”“不要那样”“必须怎样”“不准怎样”。
其实,抽象的说教,对孩子来说,像一片片枯叶在秋风中落下,再多也不能在他的那片土壤里扎根。而如果洒下一场小雨,那些曾经播下的种子就会在不经意间悄悄发芽。
孩子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不讲道理。我们对她礼貌,他就会以礼貌回应;他得到了尊重,就会相应地做出尊重别人的举动来。
如果我们还能耐下心来给他变一场“魔法”,他一定会让我们看到一个奇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