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刘伯温之十二:奇文寓言《郁离子》

刘伯温之十二:奇文寓言《郁离子》

作者: 钟山风云 | 来源:发表于2022-10-29 07:45 被阅读0次

            读书人刘伯温,而且是杰出的读书人。一生信奉的格言有许多。除了忠君思想,还有知识分子的清高:“士为知己者死!”

            若是朱元璋拿到《郁离子》,能体谅他,还能想念他,尊重他,必会好好地看,也就会发现夹在里面的《百战兵书》。这样,刘伯温也会觉得自己也死得其所了。

            为什么不直接递上《百战兵书》?说白了也是因为怨气,含冤屈而死,死不瞑目。要考验一下朱元璋。

            可惜朱元璋没有通过测试。

            让刘伯温由忠转恨!这是后后话。

            另外,作为中国几千年来出类拔萃的读书人,他还有宋代以来就有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忧国忧民思想,而且十分浓厚。

            在他眼里,这本《郁离子》是治世之作,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东西!这个遗产,可谓是自己的政治遗产之一,比之传宗接代,不惶多让。

            在刘伯温眼里,这也应该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他和他子孙最需要的东西。

          是啊,苛政猛于虎!而仁政、明政胜过千军万马。

          把天下治理好了,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哪里需要战争,哪里需要军队,哪里需要兵法?

            这道理多正确啊?正确的不能再正确了!

            关键是,这个是朱元璋朱八叫花子,你以为他是李世民?他哪里管这许多。

            他眼睛里、脑袋中,只有你刘伯温用兵如神的一幕幕,美梦还没有醒过来呢,江山已在握。

            叫花子两公婆早在心底里把军师神化了。当然,表面上还装,若无其事,举重若轻呀。

            刘伯温又再一卖弄《烧饼歌》,更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刘愛卿,真正的神仙呀。

            若不是碍于皇帝身份,早丫跪下去,磕三百个响头不止,以示崇拜之心,如涛涛海浪,永无歇止。

            若是可以,还想再叩五百个响头,让刘伯温给留下锦囊妙计,以怡后世子孙。也不枉我夫妻俩遇到你这刘神仙。

            可他刘基偏偏不干!气人不?   

            有人或许觉得大先瞎BB吹牛皮,皇帝朱元璋磕头?还几百几百,怎么可能?你要想,他什么出身,低头哈腰,叩头要饭,对他是家常便饭。

            为了江山社稷,嗑几百个头能嗑坏人?笑话!几千个也不是事。

            所以,拿到《郁离子》后,朱元璋看来,我要你给我谋江山的手段,你给我几个山野猴子故事糊弄我,可气还可恨。我不诛你九族,就算我很有良心的了。

            不是讲笑,对于自己的仁慈宽厚,朱元璋是不止一次有明确的诏书去阐述,为自己脸上贴金。

            可见,朱元璋对自己的狠辣无情,以及民间风评如何,心里还是有数的。

            但他依然我行我素,雷厉风行,雷霆手段,毫不手软。

            这也充分说明,人与人之间,差距太大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坚持的东西。

            朱元璋一心想用自己的恶名,换大明江山千秋万代,完全不在乎身前身后,骂名如潮。也可谓用心良苦。

            就这样,两个人从面和心不和,走向了以后的对立,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朱元璋弃之若履,而刘伯温视为至宝的《郁离子》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郁离子》,作为刘基为天下后世“立言”的不朽名著,其实是一本脍炙人口的寓言,也可以说是散文集,借寓言论政体,论如何治理天下。——是刘基对蒙元王朝彻底失望、隐居青田故里时所写。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可不正是最适合朱元璋和他子孙,最需要的东西?

            刘伯温写这书的时候,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什么意思呢?

            其解释是:夫郁郁,文也;明两,离也;郁离者,文明之谓也。非所以自号,其意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耳!

            刘基的高徒徐一夔,应该是最了解刘基的人之一,在给《郁离子》写序时也称:“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概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

            刘基自己在《郁离子》未尾也提到:“仆愿……讲尧舜之道,论汤武之事,宪伊吕,师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

            可见,虽名为寓言故事,实际上,刘基自己对它的定位相当高。讲“尧舜之道,论汤武之事”啊!自认可以效仿学习伊吕、周召、文王等历代治世名人。

            堪称刘基心血之作,故至死被其本人奉为至宝!

            《郁离子》也的确是一部为后代“立言”的经世名作!

            书中这个郁离子,其实就是刘基,自己。好象这《自由越万界》里的钟大先,本小先是也!

            刘基《郁离子》的寓言体风格可谓“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

            在这点上颇似《庄子》的语言风格,即汪洋恣肆、想象奇幻、文辞富丽、气势磅礴、感染力强。

          更为重要的是,《郁离子》还吸收改编了一些《庄子》的寓言来就事论理。与《庄子》呼应许多,可见《庄子》对刘基影响之深。

            下面试着,略微拣几个,讲讲《郁离子》中的四个故事,从这四个故事,也略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貌。

            为了好理解,我直接用白话文说。

           

          ( 一)

            郁离子住在山上,夜间有只野狸子偷他家的鸡,起来追赶,但没追上。第二天,仆人在它钻进来的地方安置了捕捉工具,并用鸡作诱饵。就在当天晚上捉住了那只野狸子。野狸子的身子虽然被缚住了,但嘴和爪子仍然紧紧的抓住鸡。仆人一边打一边夺,野狸子到死也不肯把鸡放下。

          郁离子叹了一口气,说:“为钱财利禄而死的人们大概也像这只野狸子吧!”

            这就是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地说明一个道理: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啊! 

         

            (二)

            济阴有位商人,渡河的时候沉了船,危急中只好伏在河中漂着的枯草上呼救。一位渔夫驾着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划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济上的大户,你能救了我,我送给你一百两银子。”

            渔夫用船把他载到岸上去以后,他却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渔夫问他:“我救你的时候你亲口许给我一百两银子,可是现在只给十两,这恐怕不合理吧?”

            商人马上变了脸说:“你是个打渔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现在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很不高兴地走开了。

            过了些日子,这位商人坐船沿着吕梁河东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渔夫刚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见渔夫没动,便问他:“你怎么不去救救他?”

            渔夫轻蔑地回答说:“这是那位答应给我百两银子却又说话不算数的人。”

            于是,渔夫把船停在岸边,看着那位商人在水里挣扎了一阵就沉没于河水之中了……

            俗话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尤其是在经商时,对顾客的诚信尤为重要。作为一个商人,没有做到这一点,即使是“济阴之巨室”,他的钱财又能保持几何呢?一个不诚信的人,无法赢得大家长久的尊重。如果有人不诚信,即使他富可敌国,也会像这个商人一样,糟人唾弃。人无信不立。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

            言而无信,必失信于人。

          “济阴之贾人”就是因为不信守承诺,当他再次遇到险情时,无论他怎样对渔夫承诺,渔夫都不会再听他的话去救他,最终把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丢掉了。

            看来,“一诺千金”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就象现代狼来了的故事,骗人一次以后,真的狼来了,就没有人来救了。

            失信于人,再要取信于人,难啰!

              (三)

             

            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要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老的猕猴率领其它猴子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其中的十分之一的果实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不给狙公果实,狙公就鞭打他们。猕猴们都认为这种生活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老猕猴问众多猕猴说:“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种的树结出的吗?”

            众多猕猴说:“不对,果实是天生的。”又问:“狙公不能得到果实,我们就不能去采吗?”

            众多猕猴说:“不对,谁都能去采。”

            又问:“如果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役使呢?”话还没有说完,猕猴们全领悟了。

            那天晚,众多猕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栏毁坏仓房,拿走他狙公存放的粮食,相互拉着手,进入森林里面,不再回来。

            狙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

            这个故事显然是《庄子》里“朝三暮四”的猴子故事的升级版!

            对此,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启示:通过养猴子的人残酷剥削猴子,猴子觉醒后群起反抗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说明人民一旦觉悟,群起反抗,统治者就只有冻馁而死。

            元末统治者昏庸,民不聊生。民众觉醒后,就起来了,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汉族大明王朝。

          刘伯温这个写于元末的寓言故事,难道没有一点功劳吗?

              (四)

            智伯在晋阳包围了赵襄子,派人对守城的人说:“倘若谁能让晋阳城投降,我可使你以及你的子孙世世代代保有此城。”

            守城的人回答说:“从前中牟的城倒塌了,有一只螇螰掉到到河时,水沫拥着它而旋转,它的翅膀不停地打着水,这时有一只蝼蛄见了就怜悯它,游过去就背着它到了岸上。

            螇螰感激地对蝼蛄说:‘我和我的子孙百年以后也不会忘了你啊。’

          蝼蛄振翅大笑说:‘你的生命短暂得连冬天春天都不知道,又怎么能百年以后不忘记我呢?’

            如今晋阳因为没有人而被围困,你凭着天然的有利条件骄横自大。骄横自大是灾祸啊。就像用蝎毒害人,上天实在厌恶这样做,我们晋城即使早晨被攻破,你也必败,在晚上死。我即使死了,我的尸骨未寒还能来得及看到你的死,那又怎么能对我的子孙后代有什么影响呢?”

            这天晚上,智伯被韩魏所杀。而被围城的晋阳守城人,城在,人也还在。

            真的是一语成谶,要攻城的智伯果然先遭殃了。在古代,这说明上天的好恶,而不是用偶然事件可以解释得了。

            顺天应命者兴,逆天而行者亡。

            从上面四个小寓言故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以小见大?

            见微知著,那是肯定的。

            寓意深远。

            而这样的故事,书中有很多,几乎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做官,如何为君,善治天下。

          篇幅所限,精力不足,小先在这里呢,就不敢卖弄了。诸位可以搜出来,即使居家修为,也值得好好学习。

            读《郁离子》,洋洋洒洒,浩浩然。用刘伯温之学生徐一夔的话说:“公学足以探三才之奥,识足以达万物之情,气足以夺三军之帅……”

            你若尝试读罢,必觉果然不虚。

            书总十卷,分十八章,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诚、量敌、审势、用贤、治民。

          “本乎仁义道德,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

            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明察秋毫,长于奇辩,工于句式,诸多巧喻,趣解说教之沉闷,使获婉转顿悟之喜,喟然慨叹其思其智。

            如果你是不好政治之人,由兴致所至,也可以选择其中的“正己”、“慎微篇”看。

            “正己”里有故事:“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而翼之凤鸣焉”,用来解释常言之“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之性,对品行不端者之人,一味姑息迁就,或许就是养虎贻患,自伤其身。

            还有以麝知道舍麝脐逃命的故事,讥讽人贪财丧命,智不如麝,实为精辟。古往今来,贪字添祸,不在少数。

            伯温认为大智若愚者,方为人中杰,并且用梓棘来比喻。

            梓谓棘曰:“尔何为乎修修而不扬,萧萧而无所容……不亦晦乎?”

            梓复而洋洋自得,“吾梢拂九阳,根入九阴……蔚兮若濯锦出蜀江,粲兮若春葩曜都房。”若打扮光鲜之贵妇,耀锦衣美食之富有。

            且看棘怎么回答呢?棘说:“美矣哉!吾闻冶容色者侮之招,丽服饰者盗之招,多才能者忌之招……”

            用梓和棘的故事,来说明上述道理。不用之材,免遭砍伐之灾,有刺于身,禽不敢萃,恭谦处世,胜名扬一时,读之,真平了些浮躁之气,少了些功利之心。

            这个故事,道理深刻,讲得通透。

            只可惜了,刘伯温自己也没有真正做到“大智若愚”。反而是走向了其对立面,极端地各种炫耀,显露自身的各种能力。时时刻刻显示自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智慧。

            结果,他也象梓一样,由于太有用了,早早的被奴役,被驱使。最终被收割了。

          所以,川中伟人,老爷子有句名言嘱咐后世:韬光养晦。在相当长的时期,仍适用于当前。可惜了。

            打住。

            我等平常人,浑浑噩噩的时候,也可以读伯温之句,足以怡情,启智。

            他说:“心胸狭小,徒自伤悲”,举细微之事,如周人有好姣服者,袂涅,摄而搔之,涅去迹存,其心妯妯然,五步而六视;某人好其妻,其妻美而额靥,蔽之以翟……          凡此种种,耿怀区区,平添烦恼,徒自伤悲,与雨果之“比大地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广阔的是心怀”思想不谋而合。

            反省现实中,也多许多姑娘美女,确曾因发型之不如意,裙裾之花边欠妥,某某不明其意之讪笑……诸烦事所扰,也算一愚。

            刘伯温在《郁离子》中说“妇人七出,有违人伦”,指责了后世薄情男人之卑劣。“夫妇人以夫者,淫也、妒也、不孝也、多言也、盗也,五德天下之恶……恶疾之与无子,岂人之所欲哉?……不矜其不幸而遂弃之,岂天理哉?”

            元末时期就有此认识,岂不是让人怀疑他是现代人穿越过去的?

            古代封建道德岐视妇子,而刘伯温指出,女人不应该是男人的附属品,妇女子的许多的不对,是由她不幸的生活经历和环境造成的,而男人们不但不体谅,帮助,反而一弃了之,这样子,还有天理吗?

          他揭露无耻之徒借圣人之口,使有违人伦之举神圣化,法律化之虚伪本质。于今读来,也让人深觉痛快淋漓。

            《郁离子—慎微》中有许多精美的篇章,如“目空一切,即且亡身”,以蜈蚣骄兵必败,狂妄丧身“鼻涕虫”之事,让你深思;“适可而止,不沉其身”揭示乐极生悲,物极必反之理,是春风得意之时一剂清凉茶——切莫妄为。

              徐一夔在作序中说,《郁离子》语言犀利,犹如太阿古剑出匣,所言不虚,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恰如管仲、商鞅变法之良谋,申不害、韩非子之法术,张仪、苏秦之说词,孙武、吴起之兵法……

          这评价说法,有没有出格呢,大家看了,每个人都会自己的看法。

            我们现在读伯温这些小故事,里面深藏的大智慧,也还有如豁然贯通、醍醐灌顶的感悟。

          朱元璋同鞋,把《郁离子》弃之若履,真的是愧对伯温啊。

            好东东是要有人欣赏的。

          可惜,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朱元璋前面为了创业,一心求贤,知才识才用才,堪称刘伯温的伯乐。

          后来,他一心为了大明江山永固,一双慧眼就被猪油蒙了。

            这朱元璋同学到了后来就不识货了。手握珍宝,却骑驴找马,也罢。

            幸而刘伯温弟子及后世之人,慧眼识珠者众。

            刘伯温没有,也不会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伯温之十二:奇文寓言《郁离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kp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