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给自己写了一段话,大意是这样,闲时修身,忙时赚钱。人生不用太用力,这样可以走得远些;但也不能太随性,这样只能导致快速熵增,最终越来越无序。
为什么会这样写,实在是因为项目的周期性,每年的这个时间段都不怎么忙,而雪上加霜的是,因为我启动下一年项目的时候一连串的决策失误,导致自己痛失伙伴,更是让自己闲上加闲。过多的时间空余并不能让自己走上想象中的学习之路,相反是只能自己独行的坎坷之路。
一人独行时,也许面对的才是真正的没有任何能量任何场域加持的自己,而这个面对并不愉快。时好时坏的状态,充满焦虑的内心,空虚沉溺的矛盾,这些并不美好的词汇就是这一段时间对我自己相当贴切的描述。
而在这两天看了《自控力》这本书后,对自己所处的状态略有帮助。分享几点,一方面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对一些人有所帮助。
自控力是有极限的,但也是可以再补充的。一句话两个观点,前面的观点,广为人知。每次做选择,都是对意志力的消耗。所以我们尽量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选择,比如只要我在公司,中午和晚上吃饭的地方是固定的,而不会思考吃什么,在哪吃;所以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自控力逐渐下降,比如晚上回到家之后反而会容易加餐。后面的观点才是重点,我们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补充自己的自控力,比如工作间隙走出办公室甚至办公楼,感受下冷空气,呼吸下新鲜空气,有助于我们在接下来做出更正确的选择。
伴随着自控的成功,人们会再对自己做出补偿行为。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健身之后的饮食了,很多时候健身需要我们为自己打气,进而完成健身这个动作,而健身之后的成就感往往会促使我们奖励自己,奖励什么呢,多吃一些好吃的吧。再比如当看到某些商品带有慈善性质时,我们会更有更大的可能性买下这件商品(想象下只是脑海中自行完成了善行,我们就会对自己做出补偿,这是多么惊讶的事情)。而这种补偿行为充斥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那么该如何避免呢,不要想自己成功的完成了什么,而是去想自己要这样做的原因,当我们在想着原因时,出现补偿行为的现象就会大幅度降低。记得,伴随着自控的成功,一定要去想自己要这样做的原因。
每个人脑海当中都是两个自我的斗争,一个任意妄为、及时行乐,一个克服冲动、深谋远虑。我们需要对自己有足够的了解,敢于了解自己。意识到自己有多容易失控,并非表明自己是个失败者,恰恰相反,了解人性了解科学,我们才能避免更多错误的努力、过多的自责,让我们更好前行。
2019年11月28号于南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