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虬是我国第一所中医学校利济医学堂的创办人,他创办的利济医院是全国最早中医院之一,他是我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的创办人,还是我国第一份瓯文拼音方案的设计者。这位造诣深厚的中医大师,身处“戊戌变法”前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烈的时代,眼见国土沦丧、国民愚昧的现实状况,毅然投身医学,用他的悬壶济世之手,拯救水深火热中的黎民苍生,用他的笔鼓吹改良维新,探求强国富民之路。但在当时,他却被众多人误解,谭嗣同甚至认为他“多迂陋荒谬之谈,直欲自创教,不关于学术”。那么,陈虬究竟是何等人?
利济医院办医办学一体化
利济医院之于陈虬,正如玉海楼之于孙诒让,而这两大国宝单位恰好都位于市区公园路,利济医院坐北朝南,前门对着玉海楼后门。7月29日,记者走访了利济医学堂博物馆。
陈虬的利济医院与孙家的玉海楼仅一巷之隔,注定两家有不少纠缠。在利济医院入口处,有一块字体遒劲的匾额,上书“利济医院”四个大字,为孙诒让父亲孙衣言所题写,但孙衣言题写这块匾时颇有些不情愿。据说,孙氏建玉海楼时,曾遭陈虬等一班乡绅非议,说玉海楼引护城河水影响城防,甚至闹到要告官;孙家扩大放生池,陈虬等乡绅则要孙衣言亲书勒石立池才作罢。后来,陈虬办利济医院,请孙衣言题写匾额时,孙衣言只肯写“利济医舍”四个字,乡人薛遇宸(字子枢,光绪间贡生),模仿孙衣言字体方将“院”字替补了“舍”字。
当天,艳阳高照,气温高达34摄氏度,几名工人正在修剪利济医院门口的一株法国梧桐树,因这株梧桐树长得太高,以至顶住利济医院的屋顶。当记者跨入利济医院门槛时,顿觉凉风习习、清静宜人。利济医院占地面积约1840平方米,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放眼望去,布局规整、错落有致。正前方是主楼,5间西式的两层小洋房,主楼的2层楼,摆放着不少动植物的标本,清楚地一一标示它们的名称及药用价值。东西厢房各有3间,东厢房是诊所,摆着几张看诊的桌椅;西厢房是药房,架子上排列着青花瓷的药罐;从院内的小径绕到正厅后面,有一片药圃,种着大量不知名的绿色植物。
“利济医学堂创办于1885年,集办学和办医为一体,是全国第一所推行改良维新、用西方办学制度和方法的新式中医学堂。”馆内工作人员夏新乐告诉记者,“利济医院的主楼是学生们上课的地方,而诊所和药房则是实践区。院内当时可接受病人看诊,学生可观摩先生看病,时机成熟时也可以实习。”
陈虬办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他本着“读遍图经千部,不如栽药一区”的原则,特地开辟一片药圃,要求学生身体力行,自己种植中草药。学生在种植过程中,详细了解草药药性、收藏等知识,不仅给药房培育了药材,也增加了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夏新乐告诉记者,利济医院1958年曾改为福利院,一直到2001年,在有关单位的呼吁下,福利院搬出后按照原样修复了利济医院。2006年5月25日,它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利济医院的陈列基本保持当年格局,只是诊所不接诊,药房不开药,里面的药罐也空了,一切只纯粹供游客观赏学习。
因病成医,“上医医国”
从所遗留的陈虬画像中,我们可以看到,陈虬长相清癯、面部削瘦,可就是这看似弱不禁风的一介书生,最终成为中医大师。
“陈虬办医有着更深层次的目的,那就是‘保种首当习医’,‘上医医国’。”市文物馆馆长陈钦益告诉记者。
陈虬生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闰八月二十,正值鸦片战争、列强掠夺和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期,内忧外患、国力式微、风雨飘摇。陈虬祖籍乐清,后迁到瑞安,咸丰末年平阳金钱会起义包围瑞安县城,陈虬的父亲参加地主团练武装,登城防守,后以军功议叙,可见陈家是以军功起家的。在父辈的严厉督导下,陈虬兄弟5人很有才学,被乡里人称为“五凤”。但似乎只有陈虬读书不守常法,好特立独行之举。
在六七岁时,陈虬跟从城东的胡庆良先生接受启蒙教育;十一二岁时,他已展现出聪明才智,读书一目数十行,过目不忘。陈虬年幼时,非常贪玩,胡先生看他调皮捣蛋,故意一天教好几本书想难住他。陈虬却不管不顾照样玩,到先生检查作业时,他却总能把文章背得一字不落,胡庆良非常诧异,视陈虬如怪才。陈虬还生性不羁,不喜欢八股文,对历史、星命、兵事等书籍却很感兴趣。才学渊博的陈虬,口才绝佳,声音响如洪钟,他还常拿一些经史问题为难一些老儒生,常被他们暗骂其狂。
17岁时,陈虬参加县试,当时礼部左侍郎徐树铭督学浙江,看了他的试卷后认为其“恢怪奇伟,他日当以文章横行一世!”陈虬非常感谢徐树铭的知遇之恩,开始学习词章、训诂等正统文章。20岁时,因治学导致过度劳累,“得咯血不寐疾”,仍坚持读书,但他多次到杭州考科举却未能成功,直到1889年,陈虬39岁赴杭州应己丑恩科浙江乡试时,才考取举人。
陈钦益说,早在年少时,陈虬就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20多岁时,他因病成医,正式自学医术;26岁时,开始立医案,为人治病,步入医师之列。这看似无奈之举,却并不尽然。1897年,陈虬在《保种首当习医论》中提出自己对医学的见解,“故夫医也者,不独其能疗疾、卫生、延年也,人类之蕃,道昌而运隆,罔不基于此!故当吾世而诚欲保吾种也,舍医无由!”
在陈虬看来,医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医治深藏于国家民族躯壳内的顽疾。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陈虬和陈黻宸、何启迪、陈葆善共同合资在城东杨衙里(即现在公园路),创立瑞安利济医院,在院内创设利济医学堂。“借学堂为造就人才之地”,“以冀将来勉成国手,方不失上医医国之旨”。他自任主讲,自编教材,教授学生。利济医院成为全国最早的中医院之一,也是温州颇具规模和较高水平的中医院;利济医学堂则为全国最早的新式中医专科学校之一;而他所编写的《利济教经》也成为全国最早的自编新式教科书之一。
悬壶济世,治病救人
在利济医院主楼展览厅墙壁上的一幅幅图片,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利济医学堂的成立、学堂内教师如何授课等情景。陈钦益说,就是在这座小四合院,陈虬展开一系列不平凡的医学实践。
陈虬自开科目,不仅传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还传授医理之外的古今中西一切学术。《利济教经》三十六章记载:“百家学,医为始。通阴阳,原生死。”“人之生,贵性命。阴五脏,阳六腑。”“习天文,先中星,浑天仪,逐时移。”“地球上,判东西,分五洲。”这些三字短句对仗整齐、音律和谐、内涵丰富,陈虬将复杂的百科知识用简单朗朗上口的语句所概括,非常适合朗诵与记忆。而其中不少天文地理知识是当时的学子们所闻所未闻的,很大程度上启迪了民智。
利济医学堂运用西方办学制度,教授中医理论,制订详细的《学堂教条》、《习医章程》。医学堂广泛招收省内外14岁以上儿童,无学制限制,医术成熟就获得“试医图章”,学生可以留在医院行医,也可以自开诊所,但是开方必须用统一的院章。学生行医还需将两成收入归还学校,供学堂办学之用。1895年,陈虬在温州小高桥设利济医院分院,在温州周宅祠巷设利济分院学堂,之后短短数十年,利济医学堂遍布瑞安、平阳、瞿溪等地。1897年,陈虬又向全国发行《利济学堂报》,刊载部分医学讲义和论文。
陈虬借《利济学堂报》宣扬自己的维新主张,不少维新人士都有订阅。谭嗣同还特地写信求购,不料,谭嗣同在阅读《利济学堂报》后,就表示,“其阴阳、五行、风水、壬遁、星命诸说,本为中学致亡之道,吾辈辞而辟之犹恐不及;若更张其焰,则守旧党益将有词,且适以贻笑于外国,不可不察也!”“实虑此报为害不浅。”
但是《利济学堂报》在当时确实发挥极大作用,而利济医学堂先后培养300多名中医师,对满足群众的医疗要求,促进中西医相结合以及提高中医的理论水平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办学10多年,利济医学堂的经费除了早期由多位创办人按照股份筹集,之后尽管广为筹集,但仍捉襟见肘。1898年,“戊戌”政变后,《利济学堂报》和利济医学堂都陷入债务危机,报馆被迫停办,学堂被迫关门。1901年,陈虬发行“利济医院股份票”,自己独力承办利济医院,勉强为继。不久,温州突发大规模瘟疫,陈虬不避艰危,日夜出诊,推广《白人翁验方》,拯救了大量百姓,民间称颂载道。而陈虬因贫病交迫、心力耗竭,1904年与世长辞,享年仅53岁。
在多年行医、教学中,陈虬非常注重总结经验。30岁著《蛰庐诊录》一书,提供了早年的辨证施治,解决疑难疾病的范例。之后,著有《利济医药讲义》八册、《元经宝要》二卷、《瘟疫霍乱答问》一卷、《利济本草》六卷、《利济选方》四卷、《利济验方》三卷、《利济新方》二卷、《利济医统》六卷、《医雅》四卷、《医绎》四卷等多种医书,其中《瘟疫霍乱答问》一书被辑入《中国医学大成》。
陈虬办学之举始终蕴含着他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陈虬的一生不仅办学办医,更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付出诸多努力。
利济医院主楼
孙凛/摄(记者吴益敏实习生王周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