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585年-630年),字克明,京兆郡杜陵县人。唐朝初年名相,襄州刺史杜吒之子。
他与房玄龄等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贞观元年,与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侯君集五人论功第一。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de9c128950085168.png)
01、爱好历史和文学,被欣赏
杜如晦自幼聪慧有悟性,喜欢与人谈论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
公元605年—618年间,杜如晦被征为预备官员。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629ff0069b77c8a5.png)
吏部侍郎高孝基非常器重杜如晦,觉得他有应付事态的才能,以后可以做国家的栋梁。
他用杜如晦为滏阳县尉,但不久之后,杜如晦便弃官而回。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18891759a808a74c.jpg)
02、随军征战,献计献策,百战百胜
公元617年,太原留守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挥军杀入长安。
长安平定后,杜如晦被李世民召入秦王府任为法曹参军,而后被迁升为陕州总管府长史,视为亲信。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50592894372c8a04.jpg)
杜如晦进入李世民麾下之后,李世民就开始征战天下,成为唐朝的最强统帅。
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同年七月,陇西薛举进犯泾州,李世民率军前往讨伐,但被击败。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50b0f5e31c735314.jpg)
而后薛举突然病死,李世民再次出兵讨伐其子薛仁杲,并让杜如晦等随军参赞军事。
在杜如晦和房玄龄策划下,薛仁杲兵败投降,后被斩首。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20ac08f554afd0ba.jpg)
公元619年,刘武周与宋金刚攻据太原,杜如晦随从李世民前往讨伐。
李世民与刘武周大将尉迟敬德连续大战,尉迟敬德不敌李世民,兵败后坚守介休。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187127b73f416beb.jpg)
李世民爱其英勇,便派人进城劝降,尉迟敬德与张万岁等人遂献城投降李世民。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4197714dfa8b22e1.png)
刘武周大败逃回马邑,之后把马邑交由苑君璋管理,只身逃往突厥。不久刘武周被突厥人杀死。
620年,李世民率领5万大军和王世充展开大战,王世充10万大军迎战。
王世充却被李世民杀的血流成河,丢盔弃甲,不得已逃跑进入洛阳城龟缩。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0efd49f90b556241.jpg)
而王世充又与窦建德联合,杜如晦随李世民先破窦建德,后破王世充。
李世民在征讨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时,杜如晦随从李世民参赞军事。
杜如晦为李世民运筹帷幄,判断军势,李世民根据杜如晦的判断准确出击,将各地反王一一消灭。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ab27a89500be02c8.png)
03、李世民建立文学馆,招募顶级文官
击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李世民一战奠定了唐朝统一天下的基础。
这一战之后,李渊也意识到李世民的军功过高,威胁到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a54096e93bc89eed.jpg)
公元621年,李世民返回长安之后,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允许李世民自行建立天策府。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71d9af8070962980.jpg)
李渊也几乎拿走了李世民所有的兵权,让李世民暂时成了一个闲散王爷。
李世民也知道李渊的心思,而且也知道以后自己和李建成的斗争,注定会是在朝堂上进行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db2c17053d857a52.jpg)
李世民便建立了一个叫做文学馆的机构,李世民找了十八个人,进入文学馆。
在这其中,杜如晦位于十八学士之首,房玄龄排在第二。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5058330866f713ee.png)
名义上是李世民觉得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打仗,读书不多,所以想请一些大儒过来,和他一起研习文化。
但实际上,李世民建立这个文学馆,就是为了给自己招募一些顶级文官,弥补自己的短板。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1337832f8d24af54.jpg)
这十八个人,几乎可以说是李世民的文官核心班底,为李世民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世民常常到文学馆与杜如晦等讨论经义,而且经常说到晚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bc8502a21dc477ce.jpg)
04、房谋杜断,完美组合,遭忌惮
太子李建成见李世民府中人才挤挤,非常忌惮,李建成最忌惮的,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
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能让人担心的,只有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01dc943181242159.jpg)
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俩人,就仿佛是一对天生的组合。一个负责给建议,而且能同时提供好几种方案。
另一个则可以对几种方案权衡利弊,最终做出选择,这就是所谓‘房谋杜断’的由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242732f6af41e2b9.jpg)
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治理后方内政,这俩人都能给出接近完美的建议,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李建成害怕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向唐高祖李渊建议将秦王府的官员都调到外地任职。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a4fb8c32d75d4814.png)
命令下达之后,被迁到外地的人非常多,李世民对此非常担忧。
当时在秦王记室的房玄龄对李世民说:“府中幕僚虽然被迁往外地的人比较多,但是没有什么好可惜的,
只有杜如晦聪慧,能洞察事理,这个人有王佐之才,大王如果以后要经略天下,只有此人才能帮你大忙。”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15615c9d9d5da0ed.jpg)
李世民听到房玄龄的话后才醒悟过来,对房玄龄说道:“你要是不说,差点让这样的人才流失啊。”
于是李世民向李渊上奏,请求将杜如晦继续留在秦王府为官。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2cd37cadbc169482.jpg)
李建成曾以巨大的代价,让李渊下旨,将房杜二人贬黜,赶出了天策府。
但是后来,两人还是悄悄返回了天策府,继续帮助李世民出谋划策。
05、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讨伐各地叛乱,威望越来越高,遭到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妒忌。
二人与李渊的嫔妃张婕妤、尹德妃暗中勾结,图谋陷害李世民。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e03e2d9cad66ad85.jpg)
公元626年,李建成拉拢尉迟恭遭到拒绝,于是派人刺杀尉迟恭,失败后李建成上言李渊将尉迟恭打入大牢,李世民将尉迟恭保释出来。
双方斗争最激烈的时候,恰好突厥来犯,李渊下旨让老三李元吉去领兵抵抗。
李元吉和李建成密谋,要在大军出征的时候,当场杀了李世民。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3ec5005fe82d61e8.jpg)
尉迟恭打听到李建成和李元吉想要于昆明池对李世民不利,将此事告诉了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立刻去找李世民,让李世民先发制人,但李世民因自己与李建成是亲兄弟,所以犹豫不决。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be39be8b786aa733.jpg)
这时李世民想起了房玄龄和杜如晦,于是派人秘密将二人召回。
李世民于是取自己的佩刀交给尉迟恭,尉迟恭带房玄龄与杜如晦化妆成道士潜入秦王府。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df3bc98891615f18.jpg)
俩人联合劝说李世民立即行动,消灭太子的威胁,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事变。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99dff6c4766dae9d.jpg)
经过与房、杜二人的谋划,在皇宫的玄武门设下埋伏,李世民依计而行,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前来,将他们诛杀。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315cf3bfaed8b23f.jpg)
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杜如晦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不久李世民继承皇位,史称唐太宗。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d0a683318ba769d7.jpg)
李世民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功为一等。
他拜杜如晦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赐实封食邑一千三百户。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215f1c9b5db8f7c4.jpg)
06、选拔人才,治理国政
公元628年,李世民命杜如晦以检校侍中之职兼任吏部尚书,仍然总管东宫兵马,杜如晦在任内非常称职。
公元629年,杜如晦代替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仍旧管理官员的选拔。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a5515fe0dea8a680.jpg)
身为宰相,杜如晦引贤荐才,罢除贪官污吏;纳士用人,注重实效。
杜如晦用官员史吏,主张先由州郡举荐,再由他考核录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e4908d70fcca132d.jpg)
在当时,选官纳士只注重言辞口笔,不注重品质德行。
杜如晦上任后,把品质德行作为选官任吏的一个必要条件,在他把关下唐朝人才辈出。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7e56bdb88ec0a895.jpg)
杜如晦善于治国理政。 隋末农民大起义后,纲纪紊乱,百废待兴。与房玄龄一起辅佐朝政。
杜如晦和宰相房玄龄拨乱反正, 唐朝的典章制度,台阁规模,都是二人所制定。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8d567d425c92abfb.jpg)
他们通力合作和努力,使唐朝初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走上了正轨从而奠定了贞观之治的基础。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677e134960784b86.jpg)
杜如晦为宰相时,君臣之间的关系如同鱼水之间通力配合,互相学习,称为良相。
07、胸襟坦荡救杜淹
李世民攻下洛阳之后,将要处死王世充的部下杜淹。
杜淹虽然是杜如晦的叔父,但是向来与杜如晦兄弟不和。
杜淹曾建议王世充杀了杜如晦的兄长,并将杜如晦的弟弟杜楚客囚禁。
尽管如此,在要处死杜淹的时候,杜如晦却出来向李世民求情。
他说同族中人相互残杀,太过残忍,李世民饶过杜淹。
08、身染重病,倍受恩宠离世
公元630年,杜如晦染病,于是向李世民请求辞官,李世民仍然按照杜如晦以前的官职给他发俸禄。
但李世民还是非常担心杜如晦的病情,多次派遣使者和名医前去救治杜如晦。
被派遣到杜如晦府上的人络绎不绝,在路上前后都能望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1d452d568c34b528.jpg)
尽管那么多医生尽力为杜如晦治病,但杜如晦最终还是病逝了,终年四十六岁。
李世民为此大哭不止,三天不能处理朝政。转封杜如晦为莱国公。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5d3cd6b9c731ed48.jpg)
09、深受追念,名列凌烟阁第三位
杜如晦死后,李世民叫著作郎虞世南为杜如晦制作碑文,追念杜如晦以前的旧功,表达李世民无限的悲伤和怀念。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34b012159ff5b63b.jpg)
后来,李世民赏赐给房玄龄一条黄银带,不禁感到伤心,哭着对房玄龄说:
“当初你和杜如晦一起辅佐我,但是赏赐只能给你一个人。
我听说鬼神什么的害怕黄银,我再拿一条黄金带,你带到杜如晦的灵房去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f3943e7e259b59e9.jpg)
公元631年,李世民因十分想念杜如晦,所以经常梦到他,常常为他落泪。
在杜如晦忌日的那一天,李世民派遣官员到杜如晦家中慰问杜如晦的妻子和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2319eff6b5ec2c18.jpg)
唐太宗给杜如晦家里的赏赐还和之前的一样,并且封杜如晦的一个儿子(杜荷)为郡公。
公元643年,李世民命阎立本画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二十四人的画像置于凌烟阁,杜如晦位列第三。
![](https://img.haomeiwen.com/i28486123/fecfebb5ea4426ef.jpg)
杜如晦卓智多谋,善于决断,对李世民忠心耿耿,战争时他运筹帷幄,为李世民出谋划策。
他也善于治理国政,为唐太宗制定典章制度,功勋卓著,可惜英年早逝,让李世民记挂一辈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