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璟是唐玄宗开元时期的宰相,与姚崇一起并称姚宋。
宋璟而姚崇、宋璟与唐太宗贞观年间的房玄龄、杜如晦并称为有唐一朝的四大贤相。
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遮。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二人每进见,上辄为之起,去则临轩送之。
之前说到过姚崇作为宰相,办事能力特别强,善于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具有极强的应变能力,被称为“救时宰相”。
宋璟作为宰相,也有他自己的特点。
我通过看资治通鉴,总结他有以下三大特质。
第一点就是非常注重用人,而且注重量才使用,厌恶走后门的。
故事1. 宋璟和姚崇主张废除斜封官,一共罢斥了数千名前朝唐中宗时期的斜封官。
唐中宗时期,安乐公主、长宁公主等人,大肆受贿,为人谋官,封了数以千计万计的斜封官。
唐中宗所谓“斜封官”,也称“墨敕斜封官”,是唐代的非正式任命官员,是当时人们对由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的一种蔑视性的称呼。
这种官职的任命状是斜封的,要从侧门交付中书省办理,而且它上面所书“敕”字是用墨笔,这与中书省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是不一样的,“斜封官”由此得名。
当时,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还是奴婢之流,只要向安乐公主、长宁公主等人送上30万钱,就能绕开吏部的推荐和考察,直接得到由皇帝亲笔敕书任命的官位。
就这样,斜封官差不多有几万个,办公室都坐不下人,被人称为“三无坐处”。
姚元之、宋璟及御史大夫毕构上言:“先朝斜封官悉宜停废。”上从之。癸巳,罢斜封官凡数千人。
第二个特点是守法持正。
故事2. 取消自己堂叔的录取资格。
朝廷依例选拔官员,宋璟的亲堂叔宋元超也在其中。
宋元超来到吏部,自我介绍亮明自己身份,说自己就是宋璟的堂叔,希望能得到优待。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宋璟。
宋璟听了十分气愤,当即给吏部批示:
“宋元超是我同高祖的叔父,由于他定居在洛城,因而未能经常前去参见。我既不敢因为他是长辈就为之隐瞒,又不愿以私害公。以往他没有提出这层关系,吏部自然可以照章办事,现在他既然已把我们的关系声张出去,那么就必须矫枉过正了,请不要录用他。”
选人宋元超于吏部自言侍中璟之叔父,冀得优假。璟闻之,牒吏部云:“元超,璟之三从叔,常在洛城,不多参见。既不敢缘尊辄隐,又不愿以私害公。向者无言,自依大例,既有声听,事须矫枉;请放。”
第三个特点是,老成持重,不乱攀关系。
故事3. 不与皇帝亲信攀附。
唐玄宗准备去东都洛阳住一段时间,临走之前,安排宋璟担任刑部尚书、西京长安的留守,负责京城相关工作。
命令宋璟来见皇帝,并派遣身边的宦官将军杨思勖去接他。
杨思勖是唐玄宗身边的太监,同时也是一名勇武无敌的将军,屡立战功,先后平定了安南梅叔鸾、五溪覃行章、邕州粱大海、泷州陈行范的叛乱,维护了岭南地区统治,建立赫赫的战功,官至骠骑大将军兼左骁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上柱国、虢国公,地位和宠信超过了高力士,成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得力帮手。
按照常理,对皇帝身边的人,尤其是这么亲近的关系,有这么好的机会应该攀附一下,起码也要聊聊天,加深一下印象,留个联系方式啥的。或者攀一下老乡、同学等情谊。
但是宋璟并没有。他一路上都保持沉默,没有跟杨思勖套近乎、攀关系,而是保持了凝视远方的风度,让人无法猜测他心里在想什么,显得特别老成持重。
杨思勖回来后,把路上的情况跟唐玄宗报告了一下,唐玄宗感叹良久,越发的器重宋璟了。
杨思勖这个故事要给我们一个启示,有时候不说话可能就是最好的。
十二月,上将幸东都,以璟为刑部尚书、西京留守,令驰驿诣阙,遣内侍、将军杨思勖迎之。璟风度凝远,人莫测其际,在涂竟不与思勖交言。思勖素贵幸,归,诉于上,上嗟叹良久,益重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