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假期,由于受肺炎疫情的影响,待在家的时间比较长。我在看书、茶余饭后的同时,观察父母的行为、生活方式。这一观察,让我发现自己之前对父母并没有了解很多,突然领悟到,我们也需要对父母进行探索、了解。正如我一个好朋友所说的:“了解自己父母,挺好玩的”。
每天早上,老妈比较早起床,负责清洗厨房的锅碗瓢盆、做早餐。等老妈差不多做好早餐之后,老爸就开始起床、洗漱、吃早餐。偶尔老爸会选择不在家里吃早餐,去墟市上吃早餐,然后顺便买肉回家。一般这时,老爸老妈就开始说话聊天。他们一般吃完早餐后,就到门口外面坐着,跟邻居聊天。
随着聊天的开启,会逐渐地有村里其他人加入聊天,他们往往会就一些从电视上看到的新闻事件、周边村落的一些趣闻、墟市上的情况(例如市场上哪种肉、菜比较好卖、价格贵、人多之类的)、以及一些家长里短等进行讨论、诉说,慢慢地谈论演变成了争论,大家大声地说着话,有笑声、也有争吵声,各自或在分享信息,或在试图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此起彼伏的争论声往往会吸引一些路过的人驻足参与讨论。
当大家获得的资讯交流得差不多了,可能就会各自散去,或者转而大家聚在一起打牌。到了差不多做午饭时间,大家各自回去做午饭。
午饭后,老爸老妈又出门口坐着,与邻居或者村里其他人又开启了类似于上午的话题,当然也会有一些重复的话语。有些话题、话语,昨天说过,可能今天又跟不同的人或者相同的人说一遍。晚饭后,也基本是这样的形式,由于晚上比较少人出来,老爸老妈会花一部分时间去看电视,主要是看新闻和体育比赛。从电视上看到的新闻和体育比赛是他们第二天与邻居、村里人谈论内容的一个很大的话题来源,可以说是他们接收新资讯的渠道。第二天与邻居、村里人的谈论可以说是一个消化加深理解的过程。
这种周而复始的生活方式就是父母生活的日常。如果需要工作,这种与他人闲聊的时间就会减少很多,一般在吃完饭后的空闲时间。我发现了,老爸老妈在与他们熟悉的人群中如此地爱表达、争论,并且一点也不害羞、内向,反而显得很活跃。看来,说话表达、与人沟通是人解决烦闷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发现很多时候他们说话就像在各说各话,之前看过的沟通相关的书籍中说到:“每个人在说话中只想表达自己,关注的是自己”。我发现还真是如此。
我从父母与邻居、村里人的聊天说话中,发现了父母闪烁出的活力,当他们在说话表达时,他们明显比一个人待着时更加精神洋溢。正如,有工作时,父母也比没有工作时精神状态好。看来,有事情做,这个事情或指工作、或指与他人交流等,都会让父母的情绪状态更加好。
我也看到了父母习惯于这个环境、习惯于这种生活方式,他们在这个环境、这种生活方式中过得怡然自得。针对这个现象,我有跟老姐讨论过父母的养老问题,让他们离开村里,去外面住,他们是不习惯的,也会住得不开心的。因为他们几十年建立起来的社群关系就在村里,去到外面,少了这种社群关系,他们会过得比较闷。
另外,城市里大家几乎都是关门闭户的,而乡村里大家几乎都是敞开家门的,这种封闭与开放的对比,显示了一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连接形态,父母他们感觉在乡村里与人的连接感更强。正如《乡土中国》里说的“乡土社会里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他们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的”,父母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面对面的社群”。
人与人之间相处最好的方式是,彼此都能选择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度过。《乡土中国》里也提到“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也是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那既然要给父母过一个比较安心、舒适的晚年,那最好就顺着他们的习惯、心意来,不要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太大的改动,强硬要求他们适应城市里的生活。也许这才是对大家比较好的方式。如果真的让父母到城市里生活,那就要帮忙解决父母对这种“面对面的社群”的连接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