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目的

作者: 小金果 | 来源:发表于2019-01-20 21:00 被阅读46次

    你知道四大读书目的吗?

    综览古往今来的阅读生活,可谓五彩斑斓,其目的与缘由自然也是五花八门。然而,归纳起来,似乎可以归为四种,即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和读以致乐。

    读书目的之一:读以致知。

    求知欲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需求。人的本性之一就是满足求知欲,就是要满足人们希望知道或了解更多事物的不满足心态。心理学认为:求知欲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人类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必然导致在阅读上不断地搜奇探幽。

    孔子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说自己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人,只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学习追求知识。这位中国古代的第一读书人,一直在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结论就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读书以致知。

    通过学习而成长,这是古之圣贤倡导的不二法门。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尊师》一文曾论述到学习的重要性:“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这段话可谓古人强调后天学习最为雄辩的一篇,大意是:上天造就人,如果不学习,能听见还不如耳聋,能看见还不如眼瞎,能说话还不如说不出来,能认知还不如无知。其实凡是学习,不是使人增加什么,而是通达天性,保全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把读书以致知分析出至少两个层次来:“夫读书将以何为哉?辨其大义,以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入神之用也。”而《幽梦影》一书的作者、清代文学家张潮,对一个人终身读书不断提高见识的过程有一番十分生动的形容:“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读以致知,这是一个与生俱来的本能需要,也是人们读书的原初动力。它不是为了什么具体的目的而读书,只是因为我们是人类,所以要读书。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此看来,与其把读以致知看成是读书目的之一,还不如说这是一个正常人的本能。珍惜我们阅读的求知欲吧,这是上天赋予人最宝贵的本能,由本能而生的追求,往往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无用之用,乃为大用”。

    读书目的之二:读以致用。

    孔子谈读书谈得最多的是哪一本书?是《诗经》。他认为这部诗歌集非常有用。首先,他说“不学诗,无以言”,指出:对于士大夫来说,读不读诗涉及一个士大夫有没有话语权的重要问题,说到底是一个能不能安身立命的问题。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他告诉青年们,不可以不读《诗经》,《诗经》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在家可以侍奉父母,从政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他从多方面揭示了读《诗经》的用处。孔子是一位入世的思想家,故而十分重视读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说的是一个人熟读《诗经》,交给他政事,却办不通;派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即使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在孔子看来,学了《诗经》就要会用,理解《诗经》用好《诗经》是阅读《诗经》的主要目标。否则,不如不读。

    古代读以致用的故事俯拾皆是。《三国演义》中的庞统正是这样一个读以致用的典型。庞统是一个读书人,算是一位名士,可其貌不扬,投奔孙权,孙权不要,投奔刘备,刘备碍于是鲁肃推荐的,不得不要。但刘备还是以貌取人,只给庞统做一个县令。偏偏庞统不是做县令的材料,老百姓老闹事,后来刘备只好把他的官罢掉。可是后来诸葛亮来了,诸葛亮和鲁肃再次推荐他,说他是凤雏,“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说法让雄心勃勃的刘备大为心动。卧龙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刘备这才重新起用庞统,让他做军师中军令,辅佐自己西征益州,立下大功。在《三国演义》中并不是很重要的人物庞统见用于刘备的曲折故事,强调的还是一个读书人其读以致用的价值取向。更不要说这部历史演义的一号人物诸葛亮,从隐居卧龙岗到三顾茅庐再到出山征战,演绎的更是一个读以致用的传奇故事。

    唐代科举盛行,读以致用就成了千军万马必过的独木桥。读书的目标一旦明确,动力更加直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这首诗,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还在激励着千万学子。宋真宗皇帝不仅有过“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劝学诗,还有劝学谕,也算得上是一位尊师重教的国家领导人吧。他的《劝学谕》写道:“为学好,不学不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学者如蒿如草。如禾如稻兮,国之精良,世之大宝;如蒿如草兮,耕者憎嫌,锄者烦恼。他日面墙,悔之已老。”宋代大文人王安石的《劝学文》写得十分用心,每句不离一个“书”字 :“读书不破费,读书万倍利。书显官人才,书添官人智。有即起书楼,无即置书柜。窗下看古书,灯下寻书义。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愚者得书贤,贤者得书利。只见读书荣,不见读书坠。卖金买书读,读书买金易。好书最难逢,好书真难致。奉劝读书人,好书在心记。”最让读书有用论者牢记在心的还是元代剧作家高明的两句名言,他在《琵琶记》这部杂剧中写了一通念白:“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竟然流传了八百多年。

    平心而论,读以致用实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可以说,读以致用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重要动力。

    读书目的之三:读以修为。

    既然是读以修为,我们认为在倡导全民阅读时最好不要强调“读书改变命运”,少说或者最好不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类较功利的劝学名言。读书确实改变了不少人的命运,可是,也有很多人读书并没有改变命运。命运这个问题太复杂,岂是一个读书就能完全决定得了。用“颜如玉”“黄金屋”乃至“改变命运”来倡导全民阅读,也不是倡导全民阅读的本意,让全体人民都“悬梁刺股”去读书,更不是政府之所愿。全民阅读不是鼓励全民通过阅读达到升学、升职、发财的目的,也不是科学家为了发明创造、教授学者为了专业研究的阅读,甚至不是急用先学、学了就要用的阅读,而是前面我们一再说过的,全民阅读首先是为了人们满足求知欲的需要,是为了每个人都能享受阅读乐趣,是为了每个人的素质得到提高,是为了读以修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说到读以修为,首先让我们想起的名言就是宋代大学士苏东坡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出自苏东坡的一首七律《和董传留别》。全诗八句,抄录如下:

    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 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 诏黄新湿字如鸦。

    说实话,全诗格调实在算不得有多么高,不过是一个布衣青年在科举教育中的心酸写照和登龙有时的幻想,可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超凡脱俗。这句诗成了千余年来无数读书人自慰的常用精神药剂。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在当今社会愈发具有针对性和感召力。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社会舆论谈到人的价值,“白富美”“高富帅”“高颜值”之类的语词已经大行其道。不少时候像是说说而已,但更多时候已经成了人际评价的价值标准。特别是在青少年比较集中的地方,这样的评价标准及审美方式几乎是信手拈来。那么,这时,是不是也要说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呢?一位男士,也许不够“高富帅”,但是他有很好的学习经历,有丰富的读书实践,而且读有所得,比起另一位“语言乏味”的“高富帅”男士,是不是可以获得更好的审美效果呢?说到女士,同理可证,也许颜值不够高,可是,她腹有诗书,又文气静气,谈吐不凡,是另一种“高言值”,不是同样也会得到某些聪明男士的好感吗?读书可以养颜,读书可以长精神,读书可以改容貌——清代曾国藩,就曾经对此有过一番高论。他对儿子曾纪泽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改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我们并不唯古人马首是瞻,但曾国藩这番话实在值得相信。

    读书目的之四:读以致乐。

    说到读以致乐,我们的脑海里立刻就会浮现出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中国古代第一经典《论语》开篇的话。境界很高的中国古代山水诗人,晋代的陶渊明有句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也把阅读的乐趣做了令人难忘的描摹。陆游是一位最崇尚读书的诗人,他关于阅读的总的态度就是读以致乐,一句“天下无如读书乐”的诗句,可以成为他读书观的主要精神。

    读以致乐,往往是在读书人进入纯粹为读而读的状态时,才能忽然觉出读书的乐趣来。中国古代才子迷恋“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情景,我们只用想象,只有不以读书为人生成败大事的人,才会让红袖的脂粉香气轻拂书籍芳香,以至于不知道陶醉读书人的香气不知道来自红袖还是书页。为了读书人的快乐感觉,古代读书人比较讲究读书环境和方式。明末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有一篇《三十三不亦快哉》的小品文,被许多文人叹为极品。其中就有“雪夜闭门读禁书”之不亦快哉。清初大兴文字狱,读禁书被发现是要杀头的,那么,深夜雪天,闭门读禁书,无人打扰,更无灾祸之虞,自然是不亦快哉的了。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还有一个很著名的读书状态,叫做夏天裸体读经。我们不妨想象一下顾炎武此番情景,也算是痛快淋漓的读书生活了。

    读书生活状态给读书人带来的快感,不一定都要像金圣叹、顾炎武那样特立独行才能体验得到,大凡中规中矩地读书,都应当有一番快乐的体会。宋末元初诗人翁森有一首《四时读书乐》的诗歌,在民国时期曾经选入中学生课本。诗歌比较长,我们选择一些核心诗句供大家欣赏 :“……读书之乐乐如何,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者稍作体会,就能感觉到诗人把一年四季读书的美妙处做了一番优雅的描绘。

    在中国传统的阅读文化中,读以致乐的阅读主张,初看起来似乎比较娱乐化、平民化、世俗化,较之于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显得不是那么高大上。然而,读书,作为一种私人化程度颇高的社会活动,读以致乐却是其第一要素。否则,一个人要做到终身学习,如何能够坚持数十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的目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nx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