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柳宗元的七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这首诗,要按今天的叫法,就是发朋友圈。为什么这么说呢,看题目《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这是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写诗,寄给身处漳、汀、封、连,四个州的朋友。之所以寄给他们,是因为他们四位和柳宗元是同属当年唐顺宗永贞革新的干将。永贞革新失败后,又同时被贬为州司马,这一贬就是十年。好不容易到唐宪宗元和十年,被召回京师,没想到还是不见容于权贵,再次发配边地。只不过呢,这一次,他们的头衔都从州司马变成了州刺史,算是级别有所提升。那在这之中,柳宗元是柳州刺史,就在今天的广西柳州;韩泰是漳州刺史,就在今天的福建漳州;韩晔是汀州刺史,在今天的福建汀州;陈谏是封州刺史,在今天的广东封川县;刘禹锡是连州刺史,在今天广东连县。这五个地方,在当时都属于边荒之地。当年是携手共进的战友,此刻是患难与共的难友,同进同退、同喜同悲。这么多年,这五个人绝对是世界上最惺惺相惜,也在同病相怜的朋友了。所以呢,柳宗元一到柳州,马上就给另外的四位朋友写信。写的就是这首《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首诗给四个人同时看,这不就是发朋友圈嘛。那写什么呢?先看首联: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诗人来到柳州,马上登楼远眺,只见一片荒凉,连天接海。那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的愁思也如海如天,茫茫无际。在中国古代呀,登楼本身就是一个重要意象,什么意象呢?想要排遣内心的苦闷,结果却更加苦闷。比方说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登楼赋》,不就说嘛,“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可是登楼之后,四周美景尽收眼底,王粲不仅没能“销忧”,反倒发出了“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感慨。有家难归,有志难酬,这不是更加苦闷了嘛。那李白《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也是一样的啊!所谓“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诗人登楼喝酒,原本就是要借酒消愁啊,可是呢?没想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都是用的登楼意象,那柳宗元这首诗也是一样的呀。诗人来到岭南蛮荒之地,内心凄凄惶惶,不免想要登楼散闷。可是呢,看到周遭无边无际的荒凉,联想到自己看不到未来的人生,积郁的愁思不仅没有能够消解,反倒奔涌而出,弥漫于海天之间,这就是“海天愁思正茫茫”啊。所以这两句诗一开头就真愁苦、真荒凉,但是也真辽阔,一点儿也不小家子气。而且这“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出来,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也就定了下来。那么接下来,诗人究竟要怎样展现,这无尽的愁思呢?看颔联: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这是诗人收回目光,从远景看到近景啊!如果说远景是荒凉,那么近静是什么呀?是狂暴,狂暴在哪儿呢?在“惊风”、在“密雨”、在“乱飐”、在“斜侵”。所谓“惊风”就是疾风啊,所以“密雨”就是暴雨啊。柳州属于岭南,本来就多风雨。诗人登楼之际,风雨大作,只见疾风扫过荷塘,水浪翻滚,荷花凌乱;又见暴雨,随风斜下,像鞭子一样,抽打着爬满薜荔的山墙。你看这描写多精彩呀!夏天的暴雨不就是这个样子嘛。问题是作者只是在讲暴风骤雨吗?当然不是了,他为什么不写别的植物啊?偏偏要写芙蓉和薜荔啊,因为芙蓉和薜荔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奇花瑶草,是美的象征。屈原《离骚》就讲啊,“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又说了“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芙蓉和薜荔,就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高洁。可是呢,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偏要乱飐;薜荔附墙何碍于雨,而密雨偏要斜侵?雨横风狂,红消翠减,让人情何以堪啊!这仅仅是在说眼前的风景吗?当然不是。芙蓉和薜荔,就是柳宗元他们这些,又单纯又充满理想主义的文人,而密雨、惊风,就是险恶政治风暴啊。这样一来,这一联诗也就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赋中有兴了!那看着眼前的风雨,想着自己的身世,诗人自然而然地就联想到处境相似的朋友。一同贬官岭南的刘禹锡他们几位,此刻都怎么样了呢?诗人心驰远方,目光自然也就转向了诗题中所说的漳汀封连四州,由近看又一次转为远看。只不过,开始远看还没有具体的目标,这一次是在远看“漳汀封连”了。但是呢?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抬头只见山峦叠嶂,树林茂密,遮断千里之目;俯瞰只见江流滚滚,曲折蜿蜒,有如九回之肠。无论是俯视还是仰视,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看不见朋友的身影。这是何等孤独,何等惨痛啊!大家看这一联,用“江流”对“岭树”,用“九回肠”对“千里目”,用“曲似”对“重遮”,对得严丝合缝,真是工整。但是呢,它好又不只好在工整这儿。《红楼梦》里头,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时候不是说了嘛,写对子是要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才有味道。柳宗元的这一联啊,恰恰是虚的对实的呀!你看“岭树重遮千里目”,它是实的,是山林遮住了视线;但是呢,“千流曲似九回肠”,却是实中有虚。一方面,江流曲折确实像九回之肠;另外一方面,诗人遭此大难,故旧飘零,又何尝不是肠一日而九回呀!这不仅仅是事实,还是心情。那这样虚实相对,就显得尤为蕴藉,也尤为悲凉。既然是望而不见,自然就会想到相互通信,来寄托相思了。可是呢,看尾联: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既然是“高楼接大荒”,想来一定人烟稀少吧!既然是“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想来一定是交通不便吧!还有,既然是“共来百越文身地”,那一定是风俗迥异吧!在一个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风俗迥异,甚至言语都不通的地方,不要说彼此来往,就是通信,也是非常难以办到的啊。所以呢,单单一句“犹自音书滞一乡”,已经是很大的悲剧了,那更大的悲剧是什么呢?是之前的那句“共来百越文身地”。如果你们在长安,而我在柳州,山遥路远,音信不通也就罢了,可我们此时都在岭南呢,仿佛近在咫尺。或者说,如果我们只是普通朋友,那音信不通也就罢了,可我们偏偏是那么多年患难与共的挚友。近在咫尺,同病相怜,“共来百越文身地”的挚友,却也只能是相望相思,而不能相见,更不能相互安慰,相互取暖,这不才是更大的悲剧嘛!所以说这一句“共来百越文身地”,写的真好!既突出了整首诗的悲剧色彩,又呼应了诗题中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让人觉得心思缜密,而又荡气回肠。
那可能有人会说了,同样是贬官,你看人家刘禹锡怎么就那么不当回事!跟他相比,柳宗元也显得太脆弱,太哀怨了吧。我同意,人和人的性格先天就不一样,刘禹锡确实更豪迈,柳宗元也确实更伤感。但是,我非常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有关柳宗元的英雄故事。咱们在这首诗的开头不是说,当时柳宗元被别柳州,刘禹锡被贬连州吗?其实更早的时候,朝廷因为刘禹锡的那首《玄都观桃花》诗,太锋芒毕露,太不服气,是想要惩罚他的。最初的安排是要把他派到播州。播州就是现在贵州的遵义啊,在当时可是著名的蛮荒之地,人到了那儿,那真是九死一生。柳宗元提前知道了这个安排,他就流着眼泪讲“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什么意思呢?当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他的老母不就死在永州了嘛,现在他不忍心刘禹锡再遭受同样的厄运啊!那怎么办呢?就是这个经常哀怨,貌似十分脆弱的柳宗元,慨然上书朝廷,要求以柳易播,让刘禹锡到相对好一点儿的柳州去,自己替他到无比险恶的播州,而且讲“虽死不恨”。就是柳宗元这番义举,感动了当时的朝廷大员,这才把刘禹锡改派连州。这件事儿,就记载在韩愈所写的《柳子厚墓志铭》里。我一直以为,能在生死之际做出这样抉择的柳宗元,是真正的英雄;我也一直以为,《柳子厚墓志铭》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墓志铭,没有之一。再读一遍: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