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当孩子走进中学,悬在头上的达摩利克之剑就是升高中。你一把高中的衡量标尺,区分出了尖子生和学困生。
尖子生拼命刷题,一切为应试,为高分。学困生垂头丧气,面临被淘汰,被歧视的尴尬处境。“一技之长”已经过时,高中又遥不可及,怎么办?
《教育之变》里,程教授告诉我们:
现代社会需要很多很多的“尖子”,而且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尖子”,但往往是不太长期的“尖子”,而且出现了许多不同种类的“尖子”。
因此,今天的中学教育的任务,已经不再于筛选,而是让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有机会成为出众的人才。不在乎对学生作出终身的评价,而是给每一个学生都留下充裕的宽阔的出众空间,不再斤斤计较学生在个别方面的一时成败,而是讲究学生将来不会失去任何可以出众的机会。
习惯的教育观念告诉我们,学生中一大部分是难以成才的。社会又明明告诉我们,大部分青年是有前途的,他们的一生有很多发展机会。很多在学校里看起来不成才的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往往可以很成功。
总的来看,中学的使命已经远远超过了升学与就业的分流,学生在中学里必须学到的,应该是终身生活的基础。如果今天的教育依然用淘汰的观点,拔尖的观点来看待学生,筛选学生,势必会让一大部分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因为过早的淘汰而无法容易。
教育的改变,不是一天二天的事情,如果我们的家长和老师,能够看到社会的变化,对自己的孩子,少一点逼迫,多一点理解,我们的孩子,会少一点伤害。
每一个孩子都是“尖子”,如果我们的教育多几把评价的尺子,多一点耐心的等待。
喜欢新教育人的一句话: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