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因果录》
![](https://img.haomeiwen.com/i28741801/5fd42dbe0db6e534.jpg)
裴守真,唐代官员。
裴守真的父亲裴眘(慎),隋朝末年曾任淮安司户参军,为政仁慈、爱护百姓。当时天下动乱,同郡中有人揭竿而起,杀了许多官员。只有裴眘因为平时一贯仁爱而没被杀害,反而被起义军派人护送回家乡。
裴守真幼年时裴眘已去世。裴守真的母亲去世时,他因哀伤过度而损伤身体,形销骨立。后来他又独立奉养守寡的姐姐,十分恭敬严谨,士人们都推崇他的高尚礼节。
唐高宗时期,有一次关中大旱,裴守真将自己的全部俸禄都拿来奉养姐姐和外甥们,自己却和妻子、孩子们吃着根本无法果腹的粗粮。
武则天时期,裴守真任职司府丞,负责复查审理被投进监狱的朝廷重臣。裴守真在裁决时采用宽厚仁恕的政策,几十个家庭得以保全和免死。武则天很不满意,将他贬为汴州司马。
在任期间,裴守真继续采用宽厚政策,为政不求威严,又逐渐升迁至成州刺史。到裴守真调任宁州刺史时,当地官员百姓数千人自发送行,直到离境还不止步。
裴守真有七子,个个都有品行操守。
裴守真长子裴子馀,以奉养继母至孝而出名。唐中宗景龙年间,出任左台监察御史。当时泾、岐一带有隋朝遗留的番户子孙几千家(因犯罪而被罚为官府奴婢,得到一次赦免的称番户),司农卿赵履温请求将这些番户的子孙再收为官府奴婢,当做人口赏赐。
裴子馀上奏说:“他们因为赦免而成番户,况且现在都已经是子孙辈,怎么能再贬为低贱之人?”赵履温当时依靠宰相宗楚客的势力,在朝廷上与裴子馀争辩,裴子馀据理力争、毫不退让,最终挫败了赵履温的提议。
裴子馀在家兄弟和睦,家庭友爱;为官同样清廉自守、仁厚宽恕,人们都称赞他的恩德。开元初年,裴子馀经多次升迁出任冀州刺史。
裴守真次子裴耀卿,公元733年出任宰相,一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成为唐玄宗开元盛世末期的一代名相。裴耀卿又育有六子,全部入朝为官,其中四子裴综,官至吏部侍郎。
裴综之子裴佶,清廉干练,正直仁义,官至工部尚书。直到裴守真的曾孙裴行立,历任蕲州刺史、安南都护、桂管观察使,同样孝悌忠信,威名远扬……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客死柳州后,裴行立仗义出资,护送柳宗元归葬,并送其妻儿回到长安。
顺便说一句。
裴守真一支,自父亲裴眘(音慎)开始,从食不果腹到裴守真官至刺史,再到裴耀卿官至宰相,历经三代到达巅峰。而历经六代薪火相传之后,子孙绵延、家风巍然,终于完成了从寒门之家到豪门望族的大逆袭。这其中有什么秘诀?
我们先以裴守真之父裴眘为例。当时正值乱世,贪官横行、暴政肆虐是大潮流、大环境。可当大家一起贪、一起坏、一起残暴的时候,裴守真的父亲在做什么?
洁身自好,独守仁厚!换句话说,当大环境下的潮流、人心、天赋、根机都不具足的条件下,我们是随波追流,自暴自弃?还是天道酬勤,自强不息?
我们再以裴守真为例。其实裴守真一支的崛起历程,基本上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国家族从寒门到豪门的标准历程。即使一开始没有家族势力庇佑,没有贵人相助,没有高枝可依,但最大的依靠却是自己。
孝悌忠信在心,正气正义在怀,洁身自好为人,宽厚仁善处世,纵然此身颠沛流离,但早已为子孙后代的发达富贵埋下了伏笔。而当个人崛起之后,纵观那些以财富、以权势、以联姻传家的,大多不过三代而尽;反观那些以诗书礼仪、忠厚勤俭、恪守初心不改、最终形成巍巍家风的家庭,却是代代奋起,子孙自强,绵延不息……
这就是从寒门到豪门的“秘密”。
无论寒门豪门,在命运面前一律平等。家庭出身很重要,贵人相助也很重要,但自身的选择和奋起更加重要。自身站不住,什么样的条件,怎样的出身,最终全都站不住。
正如当下,我们常说是佛教中佛法的末法时期。但作为个人,我们选择做末法时期的末法人,还是选择做末法时期的自强者?我们自己决定。
(史料选自《新唐书·裴守真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