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
曰:“将之卫。”曰:“奚为焉?”
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
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chōu)乎!”
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yà)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且德厚信矼(kòng),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
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zāi)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
且苟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
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yǔ fǔ)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
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十行采集:
1.古时候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总是先使自己日臻成熟后,才去扶助他人。
得先把自己保护好,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你才能够去拯救别人、帮助别人。
2.德荡乎名:做事是为了让别人感觉自己道德高尚的名声,这其实是道德毁败。
3.知出乎争:智慧表露在于争辩是非,本来是要展现智慧的,最后却走到了智慧的反面。这样名和智慧都是凶器,不能把这个事情作为大道来推行。
4.当你勉强把仁义、规范这类的话,述说于暴君面前时,就好比用别人的丑行来显示自己的美德。
5.对别人讲大道理,他会觉得你这是对他的蔑视、讽刺和贬低,你是在害他。
6.用火救火,用水救水,可以说是错上加错。有了依顺他的开始,然后便会没完没了地顺从他的旨意。
7.这些贤臣也都很注重自己的修养,但是同时他们也以臣下的地位违逆了他们的国君,正是因为他们道德修养高而被排斥、被杀了。
8.这就是喜好名声的结果。名声和实利,就是圣人也不可能超越,何况是你呢?
一行精华:
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触动,反思,改变:
颜回的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一腔热血往往会事与愿违,因为他没有换位思考。要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定势非常困难,如果期望在短期内获得成效,那就更不可能了。
所有的改变,都应该且只能先从内部发生。也就是说,即使你的劝说看起来有点效果,那也是对方自己首先愿意改变。不要过分得意于你的沟通技巧。
只有先建立基本一致的价值观,后续的沟通才有意义和效率。但我们常常忽视这个前提,而且总倾向于单向地只沟不通。
于是这个社会总是充满了争吵,以及由此产生的小知小技。
认知是有层级的。德荡乎名,知出乎争。
孔子认为颜回的修炼还不够,他的劝谏计划其实已经陷入表层的争名误区,属于以火救火,更远离了深层的大德大知。
而我们何尝又不是呢?其中的心得就是:能够沉默地先存诸己,就距离大德大知更进一步了。凡事先闭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