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你回来就好。
这8年里,我无数次和刘先生这样说。
刘先生和我之间,是无锡和徐州的距离。
从之前八个小时的火车,到后来两个小时的高铁。
我说,“你回来吧!我宁愿你少赚三分之一的钱,只要能在一起,穷也开心!”那时,铁了心要在一起,什么都可以不考虑。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刘先生几乎所有的假期都要加班。所以,我每逢放假,都长途跋涉去找他。只有在那时,我们才能像正常的情侣那样,一起吃饭,逛街,看电影。
每当假期临近结束,我都萌生出辞职,离开体制,留在那里的想法。
可是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做出了保守的选择。
02
终于,在儿子降生的前几个月,刘先生调动工作,回来了。
我们在这买了房子,车子,有了健康可爱的儿子,家庭和睦,事业平稳。
我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虑中。
心里一直问自己,从此就这样待在三线城市了吗?
生娃前,从没考虑过的问题,现在一股脑儿,冲到眼前。
从来没考虑过存款的问题,觉得月光族怎么了?不啃老就足够光荣。
从来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学区房这样一种可怕的存在。
从来没意识到,城市之间,学区之间教育资源分配如此不平衡。
从来没关注过经济和金融,不懂杠杆原理,更不懂什么股权思维。
一年之间,一切都变了。
03
自从有了宝宝,我心里想的,全是,拼尽全力也要给他最好的。
我不想拼娃,不想做虎妈。
只想做到,孩子说喜欢画画,我就可以毫不犹豫地找到专业的美术老师。孩子问“什么是考拉?”,我可以买了机票,带他去看看,而不是指着电脑上的图片说,哝,就是这样的啦。
再说,孩子的潜力是需要发掘的,兴趣是需要培养的。而教育,尤其是精英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特权,它的高门槛,淘汰了太多人。
一年之间,我关注的焦点,由原来的“怎样结束异地生活?”,变成了“怎样给娃更好的教育?”和“怎样实现自我的成长?”我深知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生活上的照顾者,更是心灵的陪伴者和探索世界的引路人。
所以,虽然我现在过上了多年梦寐以求的生活,可我更加焦虑。
我看到,在一线城市的同学,有的买了二套房、三套房,有的孩子上了国际幼儿园,有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这时,心中那个沉睡的,梦想的小怪兽,开始醒来,张牙舞爪。
想要更大的舞台,和更自由的空间?
想给孩子,一个更高的起点?
04
从根本上说,让我纠结的,并不是大城市和小城市、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选择问题。而是,如何让自己的才华配得上野心。
最会写职场的金融大叔Spenser在《我身边离开体制的人,目前没有一个后悔的》说到,“体制内和体制外,唯一的区别在于这个平台能否充分释放你的能力和潜力。”
我的一个同学,高考复读了两年,考上一个普通大专。但是她一直没有放弃学习,又考了专升本,接着读了研究生。毕业之后应聘到一所职业高中。看到她最近发的朋友圈,现在已经做到部门主管,开始面试新人了。她背后一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走到今天,而且我相信她一定会越来越出色。
所以,你都没有用尽全力做到最好呢,哪有什么资格抱怨平台?不管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苦练内功,才是生存的唯一法则。
Cease to struggle and you cease to live.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因为你奋斗的终点,就是你孩子的起点。
而你最终停留的城市,就是你孩子的故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