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看这几个例子在你的身上是不是经常出现:
01 看小说或者看电视节目,习惯性地把人物分为正反派,正派干什么都是好的,反派干什么都是坏的;
02 随大流,害怕自己与别人持不同的意见会受到排斥
03 认为自己的颜值和能力水平还可以,至少在平均值以上
04 我这个团队里的文化和素质,肯定要高于别的团队
05 我上班迟到了,跟领导解释说是因为堵车;小王上班迟到了,那你会觉得他工作积极性不高,思想放松。
…………
如果你大部分都中了,那学不会进行批判性思考,倒也不怪我们自己。因为心理学家通过多年的脑实验和心理学实验证实了,我们信念和想法的形成过程,总是会带有一些我们意识不到的心理因素。这种我们“捉摸不透”的心理因素,就是我们的“认知偏差”,是普遍存在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我们听到一个结论的时候,我们直觉的第一反应就是,我是不是同意这个结论?而不是:这个结论是不是合乎逻辑呢?
尤其是,一旦别人对我们提出的结论表示质疑的时候,我们也总是觉得自己的更对,本能地想为自己的说法、结论、观点进行维护,并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一些论据来支撑。
以上的种种,都是我们存在的“认知偏差”的某种表现。
成功的第一步,是要学会辨别并摒弃这几种思维方式文森特·鲁吉罗在他的《超越思维——批判性思考指南》,以及布鲁克·诺艾尔·摩尔/理查德·帕克在他们合著的《批判性思维》这两本书中,都提到了阻碍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认知上的错误,今天和大家分享三种比较常见的“认知偏见”,在以后的生活和思考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避免犯类似的错误,这样我们离客观看待事物、进行批判性思考就会更进一步。
01 “基本归因谬误”
就像开头提到的有关迟到的理由解释。我们在解释自己的行为的时候,会更多地考虑具体的情境,但在解释别人的行为的时候,就会把原因归结于他们的本性不行、思想滑坡等抽象的因素上来。再比如说,两个团队进行比赛,我们会觉得自己团队的成功是因为我们勤奋努力,失败则是因为运气不好;而对方如果成功了,就会觉得他们纯属碰运气,失败了才是正常呢!这就是所谓的“基本归因谬误”,是带有严重的“我们”和“他们”区别的一种圈内偏见。
02 从众心理
这个很好理解,指的是人们潜意识里会让自己的想法与大多数人的想法保持一致,或者尽量向他们靠拢。心理学上有个很经典的实验:心理学家找了一些学生,8人一组,来分辨两根绳子的长短,事实上有两根绳子的长短很容易分辨,只要大家智力正常,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在这个实验中,其中有7个人其实是知道答案的,被实验者是另外一位。当前面7个人都给出了相反的答案后,最后一位被实验者中,仍然有70%的人都给出了错误答案。所以,盲目从众,有可能导致认知的错误。
03 “我的更好”——即自我中心的思维
自我中心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自私,而主要是指,我们以为自己的观点就是别人的观点,自己看到的也就是别人看到的,自己感受到的也就是别人感受到的,如果不是,那就是“我的更好”,他们的都不对。自我中心思维还有一个更好理解的释义叫“聚光灯效应”,过多地认为别人会注意到自己或自己在做的事情,认为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
成功的第一步,是要学会辨别并摒弃这几种思维方式阻碍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方面有很多,比如立场上的错误,逻辑程序上的错误,但认知上的偏差,却会直接阻碍我们进行“批判性思考”,阻碍我们得出正确的结论,阻碍正确的结论去指导我们下一步的行动。而如何抵御这些认知上的偏差,则需要我们在学会“批判性思考”的过程中,作出更多的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