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春教育
一句“回来吧”,堵塞了多少走出去的可能

一句“回来吧”,堵塞了多少走出去的可能

作者: 狩猎王 | 来源:发表于2017-08-06 21:03 被阅读0次

    写在前面

    那些别人眼中的天真,

    都是我以梦为马的狂奔。

    图片来自网络

    001


    每年过年都要回家的,也会去出席各种喜宴酒席。

    “你听说了吗?谁谁谁家儿媳又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哎呀,命真好。”

    “但是他儿子只是个临时工,一个月就拿1000多块钱,能养得起两个孩子吗?”

    “没事儿,生了个男孩,就是大功一件,两个都是男孩,更是劳苦功高。”

    “也对,村头儿子在外面开厂的老两口就没这福气了,两个都是女孩,有钱没命(数)。”

    我有话要说了:“女儿不也能养老吗?”

    “但是香火断了啊,家业再大也没人继承啊!”

    然后我又多嘴了一句:“女儿(的孩子)继承也是一样的嘛,都什么年代了。”

    长者肃然起敬了:“毕竟是外孙,别家的姓了。

    我说小伙子啊,在外面读了点书,看了点世面,就自以为了不起了,你迟早要回来的。”

    吓得我连忙点头认错:“您说得对!是儿子好,养儿防老嘛~”

    “年轻人不能忘本,长辈是不会坑你的,你的根就在这。”

    002


    我不太确定自己会不会落叶归根。

    只是想起胡适在他的诗《我的儿子》中说: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做我的孝顺儿子。”

    先生说,“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

    “未经过你的同意,我把你带到世间,我原本是要道歉的,千万别说我对你有恩。

    我有责任养你看管你,看管不好我是有责任的,祸害社会就是‘子不教,父之过’了。

    长大后你要怎么对我,那是你的事。”

    先生的思想是非常前卫的,

    别说在封建时代,就算是21世纪的今天,甚至今后几十年,都是极其开放的。

    更多时候,人们生养儿子,看重的是“孝顺”,“养老”,而非育人。

    不敢想象,如果一个人不孕不育,TA该承受多大的“羞辱”。

    胡适

    003


    过年回家,就想窝在家里,看看书,追追剧,打打游戏,写写日记。

    亲戚都是能少走就少走。

    但是还有个群体,我不能忽视了,就是我的小学同学。

    “回到家就多出去走走,找找你的老同学,不要自以为多读了点书就高傲自大。

    人家可是房子也盖了,老婆也讨了,孩子都好几个了,你也该趁早回来把事情办了。”

    老妈每次都是这样赶我出门的。

    好,我乖乖的去找小学同学了。

    一进门,老同学看到我来了,把他妻子怀里小孩接了过来:“去,来点果子。”

    “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还以为你发达了就忘了我们这些老同学呢?”

    “哪能呢?忘了谁也不能忘了老同学啊。”

    “怎么样?现在在哪高就?”

    “还在读书呢,大三。”

    “还在读书啊,我娃都好几个了...”我以为他接下来会和我说读书无用论。

    不曾想他却说:“好好读书,你一定要有出息才行。

    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你可得走出去,再也别回来!

    “那你自己怎么不出去?”

    “父命难违,能力有限。”


    004


    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

    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不是真实的,而是人为的,

    经过媒体的传播,人为地造出许多自己以为是真的环境。

    我们习惯性地生活在这个拟态环境里,很少对许多所谓的权威发出质疑。

    父辈说的就是对的,就是需要绝对服从的。

    我们从来也没有想过胡适先生的这种观点,原来可以用平等的角度看待家庭关系。

    居者有其屋。

    就连房地产公司都抓住“家”的心理,这样宣传:“故乡眼中的骄子,不应该成为城市的游子。”

    事实上,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年轻人平均买房年龄只有27岁。

    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呢,日本及德国为42岁、台湾地区是36岁、美国亦达30岁以上。

    我的小学同学应该是努力过的,因为在外面暂时只能租房子。

    于是他父母给他在老家建了个房子,说:“在外面租房过日子,颠沛流离,

    哪个姑娘愿意跟你过。回来吧,我们帮你盖好了房子,谈好了对象。”

    “那为什么不用家里建房子的钱在外面付个首付呢?”

    “为什么要在外面做房奴,让自己那么苦呢?”

    “可是外面教育、医疗各方面条件都更好啊!”

    “哪里不都是一日三餐,日子照样过。将来只要孩子刻苦,一样能考上好大学。”

    “婚”的观念太重了,“家”的观念太重了,还总想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

    到了结婚的“年龄”,就必须结婚;没有婚姻的爱巢,那就“回来吧,老家有!”

    催你结婚,说白了就是为了催你生子,“生下来吧,我们带!”

    生下孩子养不起,怎么办,“多大点事,我们能把你拉扯大,照样能把孙子拉扯大。”

    你们带孩子,我们干什么,“你们出去挣奶粉钱,学费钱就行,有能力的话房子再加两层。”

    “孩子先生,房子再赚”,殊不知孙子也要重蹈覆辙了。

    传宗接代成了这个圈子的唯一使命!

    图片来自网络


    005


    买不起房,但又被逼着结婚,结婚又必须有房,所以才会无奈返乡吧。

    然后生儿育女,

    有了孩子,且不论是否还会背井离乡去很远的大城市,但总归是要找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

    每个月要给家里寄奶粉钱、养老费等,再除去房租费用,

    然后还要还清结婚建房时欠下的聘礼等债务,十几年下来好不容易存了一点钱,

    想和朋友合伙做个生意,却又被孩子即将入学的高中大学费用所困,分身乏术,

    只能放弃自己的事业,踏踏实实的供孩子读书。

    心里想着:“日子虽然苦了点,但总算把孩子供出去了。

    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出息了也就光耀门楣了。”

    但是孩子真的供出去了吗?

    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

    父母在家庭教育的缺位,孩子依然在爷爷奶奶的抚养下穿着堂兄堂姐的旧衣服,

    在自己玩过的那片泥泞里翻滚,走着自己原来的路。

    月底好不容易等到爸妈的电话,心里有一肚子话想说,却被电话那头

    “最近成绩怎么样了啊?刻苦点,我们这辈子就这样了,你可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的家族使命给挡了回去。

    从来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排名,向来不过问孩子的喜怒哀乐,恨不得孩子18小时都在学习!

    且不说城乡教育资源条件的巨大差异,就算孩子考上了好大学,最后却来一句

    “去考公务员吧!”

    ......孩子只能感慨一句:我该如何存在?

    006


    我们存在的“拟态环境”是怎么样的呢?

    谈钱伤感情,我们就谈些小钱吧。

    随份子,办酒席。

    先说随份子吧,份子钱的数额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举个栗子,韩雷和李梅梅是近亲,给他们共同的亲戚小明随礼。

    韩雷的家境比李梅梅要好,韩雷事前跟李梅梅约定出同样的数额。

    结果真实情况是韩雷在原定数额上加了几百而且不告诉李梅梅,

    于是小明在查礼簿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对李梅梅产生想法,

    都是一样的亲戚为什么就给这点钱!?

    小明虽然感到十分不满,但他不会当着李梅梅的面将事情抖出来,

    而是通过一些明里暗里的方式

    (如邻居交谈的时候“不经意间”说漏嘴,或者有意无意地疏远李梅梅),

    韩雷也会通过某些方式来向其他人证明李梅梅不会“做人”。

    所以,分分钟教你做人。

    图片来自网络

    办酒席也是一门学问!

    举个栗子,今年韩雷家摆酒席,李梅梅和小明等一众宗亲都去帮忙了,

    韩雷就会委托较有威望的宗亲做总理事,安排分工,并记录人员名单。

    名单就像是一份契约,名单上任何人欲办酒席,其他人都应无条件提供相应的人力支持。

    契约长期有效,世袭罔替。

    那明年李梅梅家要摆酒席,照单全收,韩雷自然也要去李梅梅家帮忙,

    即便之前因为小明随份子的事闹得不愉快,也无法推辞。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但依然要咬紧牙关,洗菜做饭。

    明明可以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酒店、餐馆等)承办,既专业又美味,还不得罪人。

    但兴许是因为自家承办节省经费吧,而且契约在手,佣工我有

    007


    以上两个风俗习惯,或者说为人处事,丝毫看不出存在价值,但却不无存在。

    他们所灌输的理念,表面上是平等的礼尚往来,归根结底是“要懂事”。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

    同样是亲戚,你李梅梅少给几百,真不懂事,我就要嚼你舌根;

    虽然韩雷和李梅梅已经闹得不愉快,但是依然要懂事,去服役。

    这些还只是轻度的,真正的“懂事”教育更可怕,深入骨髓:

    1.小时候喜欢的东西,妈妈说不能买,我就说不喜欢。

      然后长大了就会想去超市里把小时候喜欢的东西通通买下来,

      结果逛了十几分钟拎着一瓶矿泉水就出来了,能买回喜欢的东西,

      却买不回小时候的心动;

      现在就连用自己的工资,想买喜欢的东西,也会告诉自己太贵了。

    2.小时候去别人家做客,家长不点头就绝对不会碰人家的一饮一食,哪怕再想尝试;

      邻居小孩来家里吃饭,大口大口地吃鱼肉,自己却只能蜻蜓点水夹几口,不敢多吃。

      然后长大了在工作中,一旦有大家都不愿意做的工作,自己就会主动承担,

        因为这样才能给别人带来方便;

        别人有困难让自己帮忙永远一口答应,一旦自己遇到了困难却绝不轻易找人帮忙,

        因为害怕麻烦别人。

    在简书上看到过一句话:

    小时候摔跤,总要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有就哭,没有就爬起来;

    长大后,遇到不开心的事,也要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有就爬起来,没有就哭。

    蔡康永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

    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008


    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

    只有“懂事”,才能得到关注和爱;

    一旦不那么“懂事”,就会被否定,被批评。

    所以,自然而然:

    我不敢在酒席上和长辈顶嘴,

    韩雷也无法拒绝去李梅梅家服役,

    岁数到了的小学同学必须回家生娃。

    在成长的时候要学会“懂事”,在成熟的时候更应该“懂事”!

    “回来吧,在外面有什么好混的,一无所有。回来做个公务员多好,实在不行当个教师。

    迟早要回来的,这么大人了,要懂事。”

    1. 听说,村里又新开了一家家电专卖店,人口只有2万的乡村,

        这已经是第六家家电店铺了,开店的竟然又是两个90后小夫妻。

    2. 听说,我的一个发小也回家了。

        大学毕业后,他也来到了SH市,他是工科,我是文科。

        同样都遭遇了职场的不顺,他选择回到了自己大学所在城市NJ,

        而我还是留在SH,我告诉自己——“兴许我还有的救”。

        后来,在家人的建议下,他回到了家乡。

        一声不吭的回去了,若不是我妈和我说,我真的不知道。

        沉默或许是因为无奈,并不代表真正释怀。

    苦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想回到家乡,退一步海阔天空。

    我想此时,内心更需要的是家人的激励和肯定,而不是打退堂鼓。

    梦想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也许,我的那位小学同学和90后开店小夫妻(甚至我的发小)

    都有在外面打拼的梦想的,只是遭遇了一些挫折。

    而受挫之时,听到的却是最亲近的人说出的那一句——回来吧,长大了该懂事了


    009


    一句“回来吧”,堵塞了多少走出去的可能。

    出于“懂事”,或迫于无奈,我们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不是说不愿回到家乡,而是不想这么年轻就给自己判刑——这辈子就这样了。

    一句“回来吧”,

    不是物理上简单的从城市到家乡的位移,

    也不是漂泊太久的船只回到避风的港湾,

    更不是大彻大悟后柳暗花明的落叶归根;

    只不过是理想向现实屈服罢了,

    “拟态环境”下的“要懂事”抬头罢了,

    “家乡很美还有机会”的自我安慰罢了。

    记得寿司之神小野二郎说过一句话:

    “父母常常告诉孩子,出去闯闯,不行的话就回来——这样孩子只会一事无成。”

    又想起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文案:

    别让这座城市只留下你的青春,却没留下你的人!


    010


    谢谢你读到这里

    爱思考,爱较真

    喜欢就关注

    不爱请吐槽

    <End>

    还记得你执剑天涯的初衷吗?

    现在的你沉淀下来了吗?

    是否也曾想过回去?

    我们一起聊聊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句“回来吧”,堵塞了多少走出去的可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qg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