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那些别人眼中的天真,
都是我以梦为马的狂奔。

001
每年过年都要回家的,也会去出席各种喜宴酒席。
“你听说了吗?谁谁谁家儿媳又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哎呀,命真好。”
“但是他儿子只是个临时工,一个月就拿1000多块钱,能养得起两个孩子吗?”
“没事儿,生了个男孩,就是大功一件,两个都是男孩,更是劳苦功高。”
“也对,村头儿子在外面开厂的老两口就没这福气了,两个都是女孩,有钱没命(数)。”
我有话要说了:“女儿不也能养老吗?”
“但是香火断了啊,家业再大也没人继承啊!”
然后我又多嘴了一句:“女儿(的孩子)继承也是一样的嘛,都什么年代了。”
长者肃然起敬了:“毕竟是外孙,别家的姓了。
我说小伙子啊,在外面读了点书,看了点世面,就自以为了不起了,你迟早要回来的。”
吓得我连忙点头认错:“您说得对!是儿子好,养儿防老嘛~”
“年轻人不能忘本,长辈是不会坑你的,你的根就在这。”
002
我不太确定自己会不会落叶归根。
只是想起胡适在他的诗《我的儿子》中说: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做我的孝顺儿子。”
先生说,“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
“未经过你的同意,我把你带到世间,我原本是要道歉的,千万别说我对你有恩。
我有责任养你看管你,看管不好我是有责任的,祸害社会就是‘子不教,父之过’了。
长大后你要怎么对我,那是你的事。”
先生的思想是非常前卫的,
别说在封建时代,就算是21世纪的今天,甚至今后几十年,都是极其开放的。
更多时候,人们生养儿子,看重的是“孝顺”,“养老”,而非育人。
不敢想象,如果一个人不孕不育,TA该承受多大的“羞辱”。

003
过年回家,就想窝在家里,看看书,追追剧,打打游戏,写写日记。
亲戚都是能少走就少走。
但是还有个群体,我不能忽视了,就是我的小学同学。
“回到家就多出去走走,找找你的老同学,不要自以为多读了点书就高傲自大。
人家可是房子也盖了,老婆也讨了,孩子都好几个了,你也该趁早回来把事情办了。”
老妈每次都是这样赶我出门的。
好,我乖乖的去找小学同学了。
一进门,老同学看到我来了,把他妻子怀里小孩接了过来:“去,来点果子。”
“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还以为你发达了就忘了我们这些老同学呢?”
“哪能呢?忘了谁也不能忘了老同学啊。”
“怎么样?现在在哪高就?”
“还在读书呢,大三。”
“还在读书啊,我娃都好几个了...”我以为他接下来会和我说读书无用论。
不曾想他却说:“好好读书,你一定要有出息才行。
我这辈子就这样了,你可得走出去,再也别回来!”
“那你自己怎么不出去?”
“父命难违,能力有限。”
004
美国政论家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拟态环境”,
“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不是真实的,而是人为的,
经过媒体的传播,人为地造出许多自己以为是真的环境。”
我们习惯性地生活在这个拟态环境里,很少对许多所谓的权威发出质疑。
父辈说的就是对的,就是需要绝对服从的。
我们从来也没有想过胡适先生的这种观点,原来可以用平等的角度看待家庭关系。
居者有其屋。
就连房地产公司都抓住“家”的心理,这样宣传:“故乡眼中的骄子,不应该成为城市的游子。”
事实上,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年轻人平均买房年龄只有27岁。
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呢,日本及德国为42岁、台湾地区是36岁、美国亦达30岁以上。
我的小学同学应该是努力过的,因为在外面暂时只能租房子。
于是他父母给他在老家建了个房子,说:“在外面租房过日子,颠沛流离,
哪个姑娘愿意跟你过。回来吧,我们帮你盖好了房子,谈好了对象。”
“那为什么不用家里建房子的钱在外面付个首付呢?”
“为什么要在外面做房奴,让自己那么苦呢?”
“可是外面教育、医疗各方面条件都更好啊!”
“哪里不都是一日三餐,日子照样过。将来只要孩子刻苦,一样能考上好大学。”
“婚”的观念太重了,“家”的观念太重了,还总想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
到了结婚的“年龄”,就必须结婚;没有婚姻的爱巢,那就“回来吧,老家有!”
催你结婚,说白了就是为了催你生子,“生下来吧,我们带!”
生下孩子养不起,怎么办,“多大点事,我们能把你拉扯大,照样能把孙子拉扯大。”
你们带孩子,我们干什么,“你们出去挣奶粉钱,学费钱就行,有能力的话房子再加两层。”
“孩子先生,房子再赚”,殊不知孙子也要重蹈覆辙了。
传宗接代成了这个圈子的唯一使命!

005
买不起房,但又被逼着结婚,结婚又必须有房,所以才会无奈返乡吧。
然后生儿育女,
有了孩子,且不论是否还会背井离乡去很远的大城市,但总归是要找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
每个月要给家里寄奶粉钱、养老费等,再除去房租费用,
然后还要还清结婚建房时欠下的聘礼等债务,十几年下来好不容易存了一点钱,
想和朋友合伙做个生意,却又被孩子即将入学的高中大学费用所困,分身乏术,
只能放弃自己的事业,踏踏实实的供孩子读书。
心里想着:“日子虽然苦了点,但总算把孩子供出去了。
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出息了也就光耀门楣了。”
但是孩子真的供出去了吗?

父母在家庭教育的缺位,孩子依然在爷爷奶奶的抚养下穿着堂兄堂姐的旧衣服,
在自己玩过的那片泥泞里翻滚,走着自己原来的路。
月底好不容易等到爸妈的电话,心里有一肚子话想说,却被电话那头
“最近成绩怎么样了啊?刻苦点,我们这辈子就这样了,你可要出人头地,光宗耀祖”
的家族使命给挡了回去。
从来只关心孩子的成绩排名,向来不过问孩子的喜怒哀乐,恨不得孩子18小时都在学习!
且不说城乡教育资源条件的巨大差异,就算孩子考上了好大学,最后却来一句
“去考公务员吧!”
......孩子只能感慨一句:我该如何存在?
006
我们存在的“拟态环境”是怎么样的呢?
谈钱伤感情,我们就谈些小钱吧。
随份子,办酒席。
先说随份子吧,份子钱的数额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举个栗子,韩雷和李梅梅是近亲,给他们共同的亲戚小明随礼。
韩雷的家境比李梅梅要好,韩雷事前跟李梅梅约定出同样的数额。
结果真实情况是韩雷在原定数额上加了几百而且不告诉李梅梅,
于是小明在查礼簿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对李梅梅产生想法,
都是一样的亲戚为什么就给这点钱!?
小明虽然感到十分不满,但他不会当着李梅梅的面将事情抖出来,
而是通过一些明里暗里的方式
(如邻居交谈的时候“不经意间”说漏嘴,或者有意无意地疏远李梅梅),
韩雷也会通过某些方式来向其他人证明李梅梅不会“做人”。
所以,分分钟教你做人。

办酒席也是一门学问!
举个栗子,今年韩雷家摆酒席,李梅梅和小明等一众宗亲都去帮忙了,
韩雷就会委托较有威望的宗亲做总理事,安排分工,并记录人员名单。
名单就像是一份契约,名单上任何人欲办酒席,其他人都应无条件提供相应的人力支持。
契约长期有效,世袭罔替。
那明年李梅梅家要摆酒席,照单全收,韩雷自然也要去李梅梅家帮忙,
即便之前因为小明随份子的事闹得不愉快,也无法推辞。
场面一度十分尴尬,但依然要咬紧牙关,洗菜做饭。
明明可以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酒店、餐馆等)承办,既专业又美味,还不得罪人。
但兴许是因为自家承办节省经费吧,而且契约在手,佣工我有。
007
以上两个风俗习惯,或者说为人处事,丝毫看不出存在价值,但却不无存在。
他们所灌输的理念,表面上是平等的礼尚往来,归根结底是“要懂事”。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懂事“”。
同样是亲戚,你李梅梅少给几百,真不懂事,我就要嚼你舌根;
虽然韩雷和李梅梅已经闹得不愉快,但是依然要懂事,去服役。
这些还只是轻度的,真正的“懂事”教育更可怕,深入骨髓:
1.小时候喜欢的东西,妈妈说不能买,我就说不喜欢。
然后长大了就会想去超市里把小时候喜欢的东西通通买下来,
结果逛了十几分钟拎着一瓶矿泉水就出来了,能买回喜欢的东西,
却买不回小时候的心动;
现在就连用自己的工资,想买喜欢的东西,也会告诉自己太贵了。
2.小时候去别人家做客,家长不点头就绝对不会碰人家的一饮一食,哪怕再想尝试;
邻居小孩来家里吃饭,大口大口地吃鱼肉,自己却只能蜻蜓点水夹几口,不敢多吃。
然后长大了在工作中,一旦有大家都不愿意做的工作,自己就会主动承担,
因为这样才能给别人带来方便;
别人有困难让自己帮忙永远一口答应,一旦自己遇到了困难却绝不轻易找人帮忙,
因为害怕麻烦别人。
在简书上看到过一句话:
小时候摔跤,总要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有就哭,没有就爬起来;
长大后,遇到不开心的事,也要看看周围有没有人,有就爬起来,没有就哭。
蔡康永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
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008
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
只有“懂事”,才能得到关注和爱;
一旦不那么“懂事”,就会被否定,被批评。
所以,自然而然:
我不敢在酒席上和长辈顶嘴,
韩雷也无法拒绝去李梅梅家服役,
岁数到了的小学同学必须回家生娃。
在成长的时候要学会“懂事”,在成熟的时候更应该“懂事”!
“回来吧,在外面有什么好混的,一无所有。回来做个公务员多好,实在不行当个教师。
迟早要回来的,这么大人了,要懂事。”
1. 听说,村里又新开了一家家电专卖店,人口只有2万的乡村,
这已经是第六家家电店铺了,开店的竟然又是两个90后小夫妻。
2. 听说,我的一个发小也回家了。
大学毕业后,他也来到了SH市,他是工科,我是文科。
同样都遭遇了职场的不顺,他选择回到了自己大学所在城市NJ,
而我还是留在SH,我告诉自己——“兴许我还有的救”。
后来,在家人的建议下,他回到了家乡。
一声不吭的回去了,若不是我妈和我说,我真的不知道。
沉默或许是因为无奈,并不代表真正释怀。
苦的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想回到家乡,退一步海阔天空。
我想此时,内心更需要的是家人的激励和肯定,而不是打退堂鼓。
梦想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也许,我的那位小学同学和90后开店小夫妻(甚至我的发小)
都有在外面打拼的梦想的,只是遭遇了一些挫折。
而受挫之时,听到的却是最亲近的人说出的那一句——回来吧,长大了该懂事了。
009
一句“回来吧”,堵塞了多少走出去的可能。
出于“懂事”,或迫于无奈,我们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不是说不愿回到家乡,而是不想这么年轻就给自己判刑——这辈子就这样了。
一句“回来吧”,
不是物理上简单的从城市到家乡的位移,
也不是漂泊太久的船只回到避风的港湾,
更不是大彻大悟后柳暗花明的落叶归根;
只不过是理想向现实屈服罢了,
“拟态环境”下的“要懂事”抬头罢了,
“家乡很美还有机会”的自我安慰罢了。
记得寿司之神小野二郎说过一句话:
“父母常常告诉孩子,出去闯闯,不行的话就回来——这样孩子只会一事无成。”
又想起一家房地产公司的文案:
别让这座城市只留下你的青春,却没留下你的人!
010
谢谢你读到这里
爱思考,爱较真
喜欢就关注
不爱请吐槽
<End>
还记得你执剑天涯的初衷吗?
现在的你沉淀下来了吗?
是否也曾想过回去?
我们一起聊聊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