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早上六点半已吃过早饭,轻装从酒店出发,兴冲冲乘坐旅行大巴到黄山南门。
导游在车上安排行程的时候,我就在想,是坐缆车上山还是徒步上山?同伴蒋姐姐听她老公的建议,想坐缆车上去,爬山太累了,三千多级台阶。她问我怎么想的,我打心眼里觉得,来一趟不容易,因为是跟团游,我们长途跋涉,坐了将近十个小时的大巴,如果缆车上去再缆车下来,会有白来一趟的感觉。挑战一下,或者至少攀爬一趟吧?让黄山也留下我们的足迹。
究竟上山坐缆车还是下山坐缆车,我们又有些纠结。导游建议上山坐缆车,可以腾出时间在上面游览,可是我们都认为,上山时满身的力气与对美景的期盼,适合攀爬,等下山精疲力尽了,再坐缆车正好解乏。
询问男同事的意见,他们也说徒步,走到哪算哪。如果实在爬不动了中间换乘缆车。我们不知道多少年来一趟呢,要珍惜机会。既然决定攀爬,那就随大流,花五块钱买一根登山杖。同事笑话说,山门后只卖两块钱一根,你们不买,买五块的!
坐上景区公交,往云谷索道处进发。邻座的两位乘客很热情,问我是第几次来黄山,我笑着说第一次,还是计划了许久。他们说自己已经是第四次来了,黄山值得你多次前来,每次都有不一样的风景。冬天看雪,春天看花,夏天看树看云,秋天看红叶,反正他们没有看够,还会再来。我羡慕他们自由自在的生活,询问他们坐缆车吗?他们说从来不坐,每次都是爬上去的,风景在路上。
我们到了慈光阁,这里是步道起点。当年邓公来黄山,也是从慈光阁出发,并且指示不要封路,伟人好大的气魄。山路上行人不太多,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在台阶上,黄山的第一与众不同之处是台阶多而陡,其他山比如峨眉山也很高很陡,可是台阶较缓,攀爬一段就会来一截平路,让人歇歇脚。
这台阶爬起来近乎有种绝望感,一直向上,一直向上。有些学生模样的青年,放起音乐助兴。同行的队友中有一位是邻县的退休干部,竟然还能引吭高歌,气不喘声不颤,中气十足,真是了得!他的同伴说这位走到哪都是一路歌声。
道路两边植被茂密,各种知名不知名的大大小小的树木,密密地占据了每一寸土地。其中一种树株形不大,但时时陪伴在身边,圆形花冠零碎地开着黄绿色的小花,,我用扫一扫发现它叫“中国绣球”。
走走停停,不断地停歇,似乎停歇的频次越来越高。怪不得网上攻略都说,黄山有台阶可爬。上山坐缆车的好。中间遇到一早从山上下来看日出的旅客,跟他们交流,他们说离山顶还早着呢!想想也是,昨天在旅店跟店主交流,他们说平时登山一般要三个半小时,我们至少要四个卵小时,这才走了两个小时,且有得走呢!
歇息时看到左侧一面石壁如刀削般挺立,阳光把石壁涂抹成金色,很是壮观。同事们的速度越来越慢,好在一直在坚持。
在半山寺补充了开水,继续前行。
终于,有人高呼快了。前方出现了一片高耸的观景台,一路上视线被阻,照相很少,因为掏手机也觉得费时费力。同事们拉在后面,一位青年帮我留了影。在这里能能看到前方独立的山峰了,天都峰就在前面,它还在轮休期,大约四五年的时间恢复自然生态,至少今年十一月份才能开放,也有说明年四月份的。黄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名录后,曾因为过度开发收到过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委员会的警告,如果不整改,可能就会被除名。现在的黄山已经秩序井然,为人称道了。
天都峰下面有一个平坦的空间,可以环视周围的山峰,迎面的山坡上长满了黄山迎客松的小株,黄山的美在此时渐露峥嵘,层层叠叠的山峰,一个挨一个,其它的名山多是一枝独秀,而黄山上演的则是集体群像,每一座山峰都那么帩丽,说它美不胜收毫不夸张,明末画家渐江隐居黄山多年,用画笔展现黄山风采风骨,正如徐霞客发现了黄山的无可取代,把它推介给世人,让人们领略到黄山奇季,我们来黄山,正是因为徐霞客曾盛赞它:黄山归来不看山。
我在天都峰脚下逗留了很久,想象着它的险峻。一位同事上来,我们继续攀爬,之后的景点比较集中,一线天,蓬莱三岛,蒲团石,很快到了人群汹涌的黄山迎客松处,它的手臂伸向前方,是招手,也是欢迎,表达着它对八方来客的友好。亲眼看到这株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迎客松,跟在屏幕上看到的还是不同,镜头下的迎客松是不是被放大了?现场看起来它并不甚高大。
今天的游人太拥挤了,因为是黄山免门票的日子。广播喇叭里正在播放通知:前往光明顶需要三个半小时,前往莲花峰需要五个小时。我们试图前往,但走了三分之一,已经十一点半,太阳照在头顶,热烘烘的,玉屏楼前游人摩肩接踵,行动缓慢。我们害怕耽误集体的行程,只好看了一些小景点,比如仙人指路,蒲团松等,乘玉屏索道的缆车下山。
遗憾是难免的,不过也是黄山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下次再来。黄山再见!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85582/3906f925901eaff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