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承转合教《老王》
孙宏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 2023-02-01 17:11 发表于浙江
《老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老王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表现出底层劳动者在遭受不幸生活中的那份不变的善良淳朴的天性。
我执教这一课时参考了王君老师的风格,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将课堂结构设计为板块式结构,整节课分为了三大板块:“杨绛眼中的老王”“老王眼中的杨绛”“为何总觉得心上不安”。
在上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带领他们分析老王的人物形象,针对老王的形象分析,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作者为何用“活命”而不用“生活”?讨论后明确:“活命”只是一息尚存,苟延残喘,在生命线上挣扎着活下去,得过且过;但是生活除了物质以外,还有精神层面的需要,而这一需要是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老王的生活水平还谈不上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所以用“活命”。
2.文中哪些描写可以看出老王是在活命?讨论后明确:外貌——“想象中的僵尸”“骷髅”“一堆白骨”等写出老王身体素质非常差;家庭——孑然一身,无依无靠,家对他而言仅是个睡觉的地方,毫无温暖可言。工作——失群落伍,没有单位,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仿佛被抛弃。
3.文章介绍老王时多次用“只”,如“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只”有一只眼睛,“只”好托老李来传话等等,如何理解“只”字?明确:“只”强调了老王别无选择,没有别的办法,准确地写出了老王孤单、命苦的境遇。在如此条件下的老王自己生活困苦,却总想着为他人撑伞,常常给予我们真诚温暖的帮助,在作者笔下,老王命苦而心善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图片
《老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自然是“老王”,这一环节可以称之为“起”,那“老王眼中的杨绛”又是如何的呢?这一板块紧承上一环节。在作者眼中,老王命苦而心善,对于老王眼中的作者形象,文章没有明确写出。于是我带领学生,继续精读文章,希望透过文章的蛛丝马迹,走进老王的内心世界。
讨论归纳:
1.在老王心中,杨绛经济条件也不好。明确:因为老王给作者家送冰,车费减半。老王送钱先生去医院表示不要钱,我一定要给钱时,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老王临死之前还为我们送来鸡蛋和香油。我转身进屋时,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2.在老王心中,自己的政治境遇要好过杨绛。文革是一个知识越多,人越反动的年代,杨绛的女婿自杀,钱钟书先生身体不好,杨绛夫妇都是“反动学术权威”,遭受到非人的折磨。而老王是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会受到迫害,在老王看来,杨绛一家也是需要关心和照顾的,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他也会去帮助杨绛一家。越是被剥夺,越是懂得感恩,越是被伤害,越是懂得悲悯。
杨绛的女儿送给老王鱼肝油,治好了老王的眼睛,杨绛一家从来没有占过老王的便宜,可是在老王去世后,作者却总觉心上不安,以至于在86岁高龄时,还写下了这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我们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于是这里课堂从人物形象的分析转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讨。
讨论后明确:仔细阅读文章会发现,杨绛和老王的交往中,从来都是老王来杨绛家里来,杨绛只是一次偶然的散步过程中路过老王家。中国人讲究“来而不往非礼也”,可能在杨绛看来,没有平等对待老王,自己是失礼的。虽然,老王每次给杨绛帮忙,杨绛都会用钱来回报老王,但是在生活中,有些东西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在特殊的年代里,我们帮助过老王,老王也从来不欺负我们,老王也用他的行为带给了我们温暖。就是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偏偏命运凄苦。相比于老王,我们衣食无忧,身体健康,想到老王凄苦的一生,所以总觉得心上不安。文章给了我们很多启发:越是缺得多,越是要得少;爱越多,隐忍就越多,爱越多,愧疚也就越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