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学习笔记之十

作者: 乔平_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09:47 被阅读27次


绝句中的起承转合


我们写文章讲起承转合,学习诗词后才知道,原来起承转合是古人就用的,写诗也需要用起承转合。

诗词|学习笔记之十

一、起承转合什么意思?


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

二、七言绝句中如何做好起承转合?

【起】起要破题、入题,以引起下文。


起的法子比较多,或写景起,或者叙事起,或者抒情起。

大体的说,起句以写景为多,叙事抒情次之。

写景之所以多,是因为因景生情,或借景抒发情怀,或借景怀古,或借景伤今,或借景怀人,因此,要巧妙的利用写景。

一般来说:一、二句将时间(切忌直说)场景人物(可用省略主语的办法)施事行为等等做一个简单交代,为三四句做好铺垫。


例:《送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时间)

忽闻岸上踏歌声  (场景与地点的描写)

朝辞白帝彩云间(时间地点场景)

千里江陵一日还(施是行为)


【承】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要做到承上启下,承接起句,还要引起转句。


诗学概要里说到:诗之承接之法,应注意与题目之关合,并紧接起句之立意,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

承句要承的贴切,自然。“或写景,或抒情,或引事列证,不可松泛,亦不可肆放,力求一气贯注之妙。”这句话说明了承句的写法 。

【转】转句,是由诗上半部分的客观描写,转入下半部分的主观议论和情感抒发, 要把前面诗句的意境进一步拓宽,要为后面的合句做铺垫。

“须转得有精神,有变化”,是指必须转出新意,必须使读者眼前一亮,让读者有读完全诗的强烈欲望。自古论绝句章法者,大部分人的观点都是认为绝句的功夫在第三句。唯有转得好,才能翻出新意来,如此绝句的神韵才能绽放出来。

杨载云:“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述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于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为顺流之舟矣。”这段话很好理解,意思就是,绝句的功夫在第三句,如第三句转得好,那第四句就顺流而出。那第三句如何才叫转得好呢?曾有人说“就是要一二句和第三句离婚,但离后又必须藕断丝连,不能跑的没影,失去他们的感情联系。”

*几种转的方法:


1、进一层转法-就题目本意,推进一层而转,唯仍须与起承关合,以免有突如其来之病。

例:刘方平之【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起、承二句正写题面,故第三句即从“月夜”进一层着笔,转到春天之气候,以触动春愁,此谓之进一层转法。

2、退一步转法-所谓退一步转法,即就题目本意退一步叙说。

例:司空曙之【江村即事】:

罢钓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纵然”二字有或许如此亦不过如此之意。既能呼应上文之“不系船、正堪眠”,又能照顾下文“只在芦花浅水边”之句,此退一步转法之例也。

3、反转法——反转之法,即从题目之正面意义,转为反面之意。

例《七绝•春 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

起承“草青花艳,有色有香”乐趣丛生。而转句忽言有愁,是全反上文之意,即为反转法。

4、扩转法——即从题目之本意,扩大范围之转法,扩转法更注重于视野的转变和拓展。

例:《七绝•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个诗前面写实景,后面转到没有看到的虚景。妃子笑,送荔枝的人肯定看不到。作者也看不到,只能是想象妃子见到鲜嫩的荔枝或许会笑一下。这个转法很多的,好多诗都用到了。

**转要俏、要妙、要新。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个转,转的多突然  却不脱离主题 读来倍感亲切展示一个活泼生动的画面。

【合】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要有总结全篇的作用同时要扣回起句。

结的意思就是收,就是必须使一首诗完整的展示出来,把所有的诗意表达出来。当然,要有余味,但这个余味是在文字中蕴涵的,需要读者体会的。从诗的结构来看,必须完整。“合句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shàn]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个是诗学概要的原文。风回气聚,就是要凝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完美的图画。

渊永含蓄,就是要留有余味,如歌唱的绕梁三日一样,不可以太直白而没有意趣。简单的说就是扣到主题上。因为七言绝句字少,二十八字,没有更多的文字空间让你去充分地表达你的情感主题,所以必须要做到句绝 而意思不能绝。如何才能意思不绝,那就得在合句抓人眼球,让人读之有味可品。乔修龄答万季野诗问有段话这样说:“七绝 ,偏师也,或斗山上,或斗地下,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者也:”

认为绝句是诗中的偏师,要制胜,就不得不出奇,用险招,,也是结句句绝而意不绝的一条法门。我们在第一讲中说,绝句的最大特点就是含蓄,要做到含蓄,结句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首诗,结句抓人眼球的精彩是神来之笔。

《五绝•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

夜久浸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五绝与七绝 他们的文理是相通的。全诗在说怨,但偏不说出怨,合句--玲珑望秋月 以无聊凝望的情结,给我们一种悠然不尽的感情上的暗示,幽怨之意见于言外,句绝而意不绝。

起承转合就是七绝的谋篇布局,总结如下:


【起】起要破题、入题,以引起下文

【承】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要做到承上启下,承接起句,还要引起转句

【转】转句,是由诗上半部分的客观描写,转入下半部分的主观议论和情感抒发 。就要制造些波澜。表面意思是转了,但和前边的联系是紧密的。

【合】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要有总结全篇的作用同时要扣回起句。

相关文章

  • 诗词|学习笔记之十

    绝句中的起承转合 我们写文章讲起承转合,学习诗词后才知道,原来起承转合是古人就用的,写诗也需要用起承转合。 一、起...

  • 诗词|学习笔记之六

    古绝和律绝的区别: 分析两首绝句: 登庐山五老峰 李白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

  • 诗词|学习笔记之四

    诗词中对粘替的概念: 对:指同一联上下句内,相同的偶数位的字,要平仄相对如果不符合此要求就叫失对粘:指相邻两联上下...

  • 诗词|学习笔记之五

    七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

  • 诗词|学习笔记之八

    绝句的立意 欲写诗文,必先命意。 “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苏东坡 “大凡作诗,先须立意。意者...

  • 诗词|学习笔记之十一

    诗词中的押韵(压韵)禁忌 在诗词中,要求某些句子句尾的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就是诗词的押韵(压韵)。前面笔记之三说了...

  • 诗词|学习笔记之十二

    关于绝句创作过程中的意象 意象中的【象】就是物,【意象】是作者情感意识与外界的物象交会,经过观察、审思与美的酿造,...

  • 诗词|学习笔记之七

    绝句的构思: 音乐家想要诉说时,会用旋律和节奏; 画家诉说时,会用线条和色彩; 舞蹈家想要诉说时,会用动作和表情;...

  • 诗词|学习笔记之十三

    绝句的表现形式 绝句的表现形式包括了语法和篇法。 诗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一般情况下还是要遵循语法规律的,但诗又是一...

  • 古诗词摘抄(1)

    《古诗词摘抄》目录 《我的读书笔记》目录 古诗词语言凝练,很有韵味。 摘抄古诗词,感受古诗词之美,感受汉字之美。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词|学习笔记之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yh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