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过朋友推荐的得到专栏《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第一周的课程之后,果断跟朋友们众筹了专栏。朋友在推荐的时候说,你从小到大,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很多事情、迷惑不解的问题,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答案。听过之后,果不其然。
第一章“命运”,第一周的课程是关于“自我实现的预言”,感触很深,写了前面“自我实现的预言”一文。第四周的课程“读懂你的人生脚本”,同样感触颇深。摘抄总结一下,与大家分享。
“人生脚本”这个概念,是加拿大心理学家埃里克.伯恩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生脚本就是我们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对自己一生的规划。有的时候这个规划是意识层面的,我们能记得;但更多时候是潜意识层面的,我们并不能明确地感知到。
一、一切都是自传
一切都是自传,即每个人讲的故事,都是在说自己。一个作家、演员、导演最出彩的故事,常常就是他们的自传,武志红举了几个例子,比如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取自于他自己的真实人生;米切尔的《飘》源自她自身的形象、生活;周星驰所有影片中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小人物从被践踏到神一般存在的奋斗史;等等。
想想的确是,曾经也想要写个小说,素材想来想去怎么都是自己的故事。
二、强迫性重复
我们这一生,总是在不断的“轮回”,心理学上称之为“强迫性重复”。如同之前所讲过的”自我实现的预言”,这种轮回、强迫性重复,并不是由外界决定的命运使然,也是我们自己选择和追求的结果。
强迫性重复的意思是,人们会主动地追求、重复一些情景,不断去体验其中的一些感受。强迫性重复的不仅是创伤和痛苦,一些好的感受也在不断重复,任何一种重要情感都会被重复。
如果你得到了幸福,你就重复幸福
如果你学会了信任,你就重复信任
如果你得到了痛苦,你就复制痛苦
如果你学会了敌意,你就重复敌意
神经科学中讲到,神经回路每按照同一种方式使用一次,刻痕就会变得更深。所以,每当我们重复一个体验时,一个相关的神经回路就会被加深。
正如伯恩所认为的,人生脚本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而这种强迫性重复的起源很多也是源自于童年。武志红在这一节中提到了一位生命力强悍的企业家的故事,其强悍的起源是源自与两岁半时的经历(两岁半时,她妈妈在镇上剩下了弟弟,第二天要从镇上走几路里路回家。路上几次向同行的达人撒娇,求抱抱,但大人们都在照顾妈妈和弟弟,没人理会她,愣是自己走回了家。最后一次求抱抱被无视后,她发誓再也不依靠任何人了),从而给自己构建了人生脚本,并在之后的人生路上一次又一次的重复。而其实她的生命每一次重复强悍的同时,常常也意味着在重复一份被忽视的痛苦。后来,她凭借成年后的资源和觉知能力,来化开两岁半时的心结。
因此,在强迫性重复这个过程里,我们也获得了新的可能性,去疗愈原初的痛苦。有了对过去经验的觉知,强迫性重复才有意义。
其实,这一部分中,对我来说最大的触动,是关于自己性格的形成,让我意识到幼年成长环境、父母性格与关系、对待孩子的方式与教育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性,让我开始深思如何能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
三、你想要什么样的自传?
心理学家荣格说: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 我们以为的外在力量决定着命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做的选择。
武志红提到了几种认识到自己自传的方法:
1)设想一下你的墓志铭。想象你去世后,要在你的墓志铭上刻下最简练的话,来概括你的人生
2)一个人记忆最早的事,或者记忆最深的事,都是他的生命隐喻。这个生命隐喻也包括你印象最深刻的梦,或者一直在做的梦。
3)完整地观察一个对你来说重要的生命事件(关系或事业),观察它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和尾声,留意这中间所有的重要时刻,以及你的重要感受和心念。意识和头脑层面的语言,构不成心念,心念都是潜意识和身体层面发起的,并且是图像式的。
如果你真的身心一致地,勾勒了新的人生图景,那么,它可能会成为你的新的自传。这个时候,你就不是在重复你童年的人生脚本,而成了你自己命运的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