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则泰国新闻。
新闻主要讲泰国方面准备如何应对即将面临的老龄化问题,但是泰语直译过来不是“老龄化社会”,而是“高龄化社会”。
“高龄化”与“老龄化”意思相近,但是一字不同,感觉却差以千里。明明有很多字词能表达年事已高,比如长者、古稀、耄耋、白叟、黄耇……为什么要用“老”这个字呢?
古有乾隆举行千人大宴,宴请耄耋之人,赋名“千叟宴”,没有直白地用“老”这个字。
“老”字,如果当形容词,现在已经成了一个贬义词。我们能顺口用“老”字称呼别人,也许正因为我们还没老,等我们真的老了,听到别人喊我们“老先生”、“老太太”,会是什么感受?
谁也不愿听别人说他老——哪怕他真的老了。
文学之美在于“曲”
前两天听书,说到文学的精妙之处在于一个“曲”字,如果什么都直来直去的,也就美感全无了。
书中以"文曲星”为例,为何叫“文曲星”呢?作者说,古时候的诗、词、歌、赋都是以“曲”为美。
诗经中“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如果换成直白的“没看到他,忧心忡忡”的话,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
《诗经》作为现今可考的历史最悠久的诗歌合集,很多经典诗歌都是结合身边的景物来引出心中的思緒,或寄情于物,或借景抒情,字里行间透出一种沉静的、细膩的情感,再加上优美的韵律感,所以读起来即是诗,又是歌。
而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天涯海角也可以随时连线视频,估计没几个女子会为思念丈夫作诗作词,自然没空酝酿心中那些曲折蜿蜓的思念和情緒,再发酵成诗了。
是什么让用词变得简单直白了?
说到简单粗暴,就想起了一部电视剧,名为《抓的就是你》,片名如此奇葩,居然能堂而之地出现在大众视野,真是闻所未闻。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用词变得直白无力了?
语言源于思想。我发现,言之有物的人平时都注重积累——他们经常阅读,反思,思考,积淀,正是因为不停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这些朋友交谈时,能感受到他们思想的深度。
思想有深度的人虽然话不多,但是会说话,有时他们的话能让你停下来思考几秒。后来才知道,这些朋友都有个习惯——不停地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写作的力量
这三年,我把原本花在无效娱乐上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和阅读,也试着写作,发现刚开始写作时用词的确简单直白,坚持了一两年后,才慢慢有一些改变。
有时学习语言,我也刻意练习即时翻译,发现自己组织语言的能力还是比较弱,遇到一些长句时,往往需要反复几次才能表达出精准的意思。
写作也好,组织语言也好,都是锻炼遣词用字的机会。特别是参与日更以后,写作时有种语言上的约束,尽可能避免口语式和情绪化写作。
希望能一直坚持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