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坏帮忙让事情更糟糕

坏帮忙让事情更糟糕

作者: woody602 | 来源:发表于2014-11-17 11:11 被阅读32次

    民谚有云,江湖救急不救穷。也就是说,人如果摔了跟斗,遇到一时的困境,那么可以帮助他克服暂时不济的时运,让他的运道回到正轨;如果总是摔跟斗、总是陷入困境,那么大概是这个人自身出了问题,而不能用一时的运气来解释,这个时候对他的帮助或许只会让他自我感觉良好,在泥潭里越陷越深,那便是扶不起的阿斗。

    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探讨“帮助”的正当性。从幼儿园就教育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这为人们脑海中的“帮助”赋予了褒义词的词性。然而世事无绝对,回归到现实的逻辑中,有的帮助没有必要,有的帮助甚至是有害的,此时帮助所带来的边际效应是负值。民间对这样的帮助也有定性:好心做坏事。帮助的动机是好的,但是结果有时却会失控。

    近几年,农产品丰收却滞销的新闻并不罕见,这并不稀奇:需求与供应始终都是两条运动的曲线,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都是市场常态,要是某一年的全部供应恰好出清,并恰好满足了市场的全部需求,那倒是个千载难逢的稀奇事。最近,滞销的有柿子、白菜、西红柿等农作物,夏季滞销的有荔枝等水果,而突然涨价的“蒜你狠”、“姜你军”大家都很熟悉了。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市场价格在两头摇摆中实现着动态平衡。

    市场经济不害怕看不见的手,害怕的是闲不住的手。每当农作物滞销之际,地方媒体总会着急地替农民宣传,号召大家“帮帮忙”。然而对于普通居民而言,胃容量就那么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大的,不会有人看到柿子便宜便大批量屯柿子,最多是多买几只。柿子烂在树上,固然可惜,也会给农民带来较大亏损,但是现在问题来了:年年滞销该怪谁?媒体替滞销兜底是应该的吗?

    市场总是领先于决策,并总是让那些脱离市场的决策摔跟斗。市场中不会有百分百正确的决策家。在一些农村中,农民对于经济作物的选择并非市场行为,而是行政决策,比如地方要求打造“辣椒村”、“猕猴桃村”之类的特色产业村,一旦决策者把政绩摆在市场之前,那么东西卖不出去便是市场理所当然的回答。

    在消费行为中,除了义卖,“帮帮忙”也绝不该是一个正常市场中的消费动机——正如抵制X货的愚蠢一般。哪怕在媒体颇有煽情效果文字的渲染下,居民的踊跃购买缓解了滞销问题,但这无法证明创造运动式“需求”的正当性,而更像是一场饮鸩止渴——问题的缓解压制了彻底解决问题的动机,涂点止痛药便不再需要壮士断腕。帮助不是宠溺,当兜底成为一种惯例,田园也就对市场失去了敬畏,成为一个永远靠学步车走路的婴孩。只想分享价格上涨的红利、却不想承担价格下滑的风险,不知是贪心还是天真。

    在经济的逻辑下,源于善良的帮助,未必带来好的果报。给钱给米给油的输血式慈善已经是一种“摆拍”的作秀慈善,在处心积虑的计算之下,或许捐助者比受助对象得到的实质好处更多。真正的慈善是知识的输送、观念的改造、机会的给予,这些东西不像钞票和米面油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被记者拍到,这就可能会让追求立竿见影轰动效应的陈光标们失去兴趣。正如媒体更愿意用号召“帮帮忙”、发一个哭脸表情来昭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获取点赞,而不愿意踏踏实实做一篇探讨柿子为什么滞销的深度报道,不愿意促动菜农果农们思考市场风险的可怖——费时费力费脑,并且在大家热情高涨的时候泼冷水的人总是不讨人喜欢的。

    对困境中的同类施以援手是人性的光明面,但是并不意味着予取予求。包括金钱在内的一切收益,总会流向更有资格拥有它们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创造相应的价值也能获得收益并且成为常态,这就远远称不上是个好市场、好社会。帮助并非是满足自己泛滥同情心的施舍,而应是一种负责任的引导和支持。每个人都想有一只拥有无限宝贝、随时可施“圆”手的蓝胖子,但大家没看到在哆啦A梦花样百出的宝贝帮助下大雄不还是被欺负了几百集吗。

    _____

    请扫码关注作者微信公号:神经元

    绝不野史,绝不养生,绝不鸡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坏帮忙让事情更糟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jmi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