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总看到简友说,为什么我的文章没人看,为什么没人点赞这一类的说明文章。
初到简书,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很困惑。直到我明白了简书这个平台的真正意义。
简书,顾名思义,是“书”,就是书写的意思啊。
大家来到这,都是为了写作,“写”肯定是动机中的主要元素。相对而言,“看”占用的时间比例就很小了,甚至很多人,为了写东西,会不停地进行相应知识的补充,而这些都需要在下班后和其他碎片时间内完成,去仔细看别人写的文章就更不可能了。
因此,来简书,心态就要放平和,你是来写的,而不是要求别人来看的,更不要过分要求别人来“捧场”。更何况,你(也包括我)可能写得还不好。
说到写得不好,那就是水文了。
说到水文,我个人认为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写得多,未必是坏事。就我个人而言,这是一个必要的环节。
1、种地前,你要先“除草”
种地前,要先把田里的杂草除掉,这是必要的准备工作,写作也一样。
大脑很久没有开启“写作”这个功能了,你得先让它适应,那么“写日记”或者说“水文”,是在正式开始“写作”前的“热身活动”。
对我而言,我认为半年到一年比较合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写水文来润笔练习,把握字词标点的合理运用,调整对语句通顺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呢,选好下一阶段,你要写作的“方向”,也就是知识储备阶段。
那么这一年时间过后,通过水文的练习,你对文字的把控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同时呢,还储备了很多写作的素材和知识,通过听课和读指导写作的书籍,下一阶段的写作已经是“只欠东风”了。
2、一切准备停当,你还需要个“标杆”
牛顿曾经说过:“我看的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当你有了一定的文字把控力,相应的知识储备也有了,写作的方法也学习了一些,那如何让三者产生更加高效的“化学反应”呢?
个人愚见,还需要个“标杆”,也就是去模仿他的文风,甚至是逻辑思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照葫芦画瓢开始,然后一点点自我“研发改进”。
3、创新的“第一步”,是所有人都要走出的。
我们不可能一直靠着“抄”活着,创新的第一步,每个人想要做成自己的事情,这一步都要走,中国这几十年的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相信之前的模仿,我们应该都有所收获了,这个基础之上,自己的文风已经有了雏形,那么下一步就是放开手脚淦了。
最后就是写在文尾的了,这个思路,我会先尝试,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
就先立个flag,坚持日更,与君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