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比尔》作为昆汀·塔伦蒂诺拍摄的暴力美学电影的代表作,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为商业电影,杀死比尔在票房上的表现也颇为不俗的表现。
但是,杀死比尔作为一部电影,它并没有像普通的电影甚至是一些商业电影一样,它的重点并非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是有什么深层次的意义。
它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将昆汀眼里的美,以暴力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

关于暴力美学这个词的由来,其实不可考证,但是在以杀死比尔为代表的电影中或者是其他艺术表现中,确实是可以找到它们的存在。
以昆汀的杀死比尔而言,为了对电影中的暴力做艺术上的处理,电影中大部分暴力部分的表现手法,不是用超出正常可能的飙血量,就是用大面积色块的改变去让观众产生间离效果。而这种间离效果之所以能生效,是因为通过艺术处理的暴力,故事化、艺术化、最小程度的唤起人们天生的同情本能。当暴力从人天性的同情本能中被剥离出来的同时,由暴力构成的美才能够让人观赏。
纵观杀死比尔这部电影,整部电影是一个简单的复仇故事,但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比起低俗小说或者是被解放的姜戈,完全算得上是没有故事,仿佛是导演为了在大荧幕上表现美而生搬硬套的一个故事。
正是因为故事主线是复仇,同时无论是电影中的暴力也好可能的人物故事也好距离人们很远,又没有那么多细节去勾画人物以及基本的故事背景,所以移情效果也能较大限度的弱化。
让人们能去欣赏、甚至是感受到电影里的美。
无论是百战百胜的主人公,配角故事的酣畅淋漓,大屏幕上大面积色块的搭配,一切在普通剧情电影里作为绿叶存在的手法,变成了杀死比尔表现美的主旋律。
暴力之所以能展现美,我认为是因为美有两种特质。
一种是美主观的特质,也就是说不纯粹的美、或者说是被创造出来的美、艺术层次上的美是需要个人经过学习才能够欣赏的,也就是只有通过提高狭义的审美能力才能够去欣赏。
一种是美客观的特质,纯粹的美、不加任何修饰的美、自然的美、存在的美是不经过学习人们也能感受到的,是一种凛冽的、会灼伤人的、甚至会痛苦的事物,这种特质是人天性可以感受到的美。
从暴力中产生的美,我认为是美客观的性质。它存在,没有原因,仅仅是出现在面前,人们就会因为欣赏美有一种舒适的感觉。
而这种因为美产生的舒适,本质上和暴力是矛盾的,而因为暴力表现的美也让人能够愉悦的这件事本身告诉我们。
人对美的追求不一定分善恶。

从文化的方面来看杀死比尔。
它包含了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冲突,总的来说,西方文化总是具象的、栩栩如生的、细节的,而日本文化是归于虚空的、刹那的、难以抓在手心的。
正是这两种文化的冲突,在之前导演使用的各种手法铺垫,直到最终的单挑决斗中将这两者冲突的美提升到了比较高的程度。
因此杀死比尔这部电影重在美学,而这种美学的底色是暴力和冲突。
正是这样奇怪却又意思的对立表现,才使得它在影史上有其地位也说不定。
看暴力美学一时爽,一直看一直爽。
总之值得一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