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向往一个地方?无关樱花盛开,夏荷绽放,只因那里一丝缥缈的乡愁。
你有没有敬仰过一位人物?无关其他,只为那颗赤诚灵动的稚子之心。
初识三毛,识之我幸
八年级的语文课上,老师穿插了一个关于奇女子的小故事:撒哈拉、非洲女人、牙齿、指甲油……短短几分钟的插科打诨让枯燥的课堂氛围瞬间活跃起来,同学们被逗得哈哈大笑,我也自此对这个名为“三毛”的女子充满了好奇心。
小镇上仅有一家像样的书店,位于我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每每路过此店,我总也控制不住地被店里书架上堆满的各样图书吸引着,即便不买,也得进去翻阅两个故事。
简单的书架被五彩缤纷的读本堆砌得整整齐齐。一眼望去,我却偏偏对那本封面上印着“三毛”的书动了心。
大概花了一整天的课余休息时间另加一个通宵,当我囫囵吞枣下书中的故事,从此小小的“三毛迷”便一发不可收拾。这就是老师口中的那位奇女子么?我心里想着:果然是一个有趣的灵魂。
童年,就这样一去不返
初识姑卡,始于三毛那篇《悬壶济世》。 当时自己被文章中的那句:“邻居姑卡十岁,她快要出嫁了……”给吓呆了,我反反复复、仔仔细细地确认了许多遍,在终于弄明白自己没有眼花后,便也情不自禁的为这个陌生女孩儿感到一丝惋惜。倘若我日后没有再继续看那篇《娃娃新娘》,像姑卡一样被童婚摧残的撒哈拉威少女的悲惨人生,我便也无法真正的感同身受。在姑卡的故事里,我仿佛也看到了沙漠里许多女孩儿不幸一生的影子。
文中的姑卡最初是一个天真无邪的懵懂少女。三毛在《芳邻》里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有次姑卡偷偷用自己的尖头沙漠鞋换掉三毛参加酒会要穿的高跟鞋,之后来还鞋的她理直气壮地表示自己的鞋也在三毛那里,本来还在生气的三毛被她荒谬的解释给弄得无可奈何。还完鞋后的姑卡接着提出了想看三毛的牙刷,在被拒绝后她颇为不满地表示三毛伤害了她的骄傲。每每看到这里,我都不禁感叹好一个伶牙俐齿的可爱小孩儿 。
想着姑卡常常梳着粗粗的辫子,披着非洲大花的长裙,赶着羊儿路过三毛的屋外时,飘出的那一串银铃般笑声,我便觉得这是何等的自在烂漫啊。只是谁又能知道无忧无虑的少女最终会成为恶俗童婚的牺牲品?十岁的小孩,不正是纯真无邪,天真活泼的年纪吗?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有句被广为引用的话: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在我很片面的看来,因为童婚,姑卡便已成了一个不幸的人,只是不知不幸的她如何来治愈自己未完就一去不返的童年。
如若无爱,便不会入魔
沙伦是《撒哈拉的故事》中极其普通的一位杂货店售货员。我对他的关注始于《爱的寻求》中他将“太太”的照片拿给三毛看的那一部分内容,三毛对他“太太”的描写就正如三毛自己所说的“眼花缭乱,招架不及”。想来也正是“太太”与一般人格格不入的时髦打扮拽紧了沙伦的心吧,在忠厚的沙伦眼中,“太太”是如此的不同于其他撒哈拉威女子。沙伦为爱付出一切,可被他早已视为“太太”的这个女子又将多少真心付之于他呢?
沙伦爱“太太”太过痴狂,无论三毛与荷西如何提醒,甚至已点明他“太太”的醉翁之意,可沙伦仍然不愿醒来。每次读到三毛为沙伦的执着感到不值时,我心里亦同样的为沙伦着急。只可惜我到底是一个看故事的人,怎么也走不进文中去骂醒这个被骗子忽悠的傻子。
苦涩没有宣泄的出口,只好埋藏在心底,积压的多了,总有化成愤怒喷薄而出的一天。文章的后面,沙伦已神情恍惚,几近疯狂,不出意料,最后的他还是因爱入魔了。
为了“太太”,沙伦终究还是做了一只扑火的飞蛾。他也许会爱她一辈子,也许一辈子都没能走进她的心。
在阴沟里仰望星空
《哑奴》的故事无论我看多少遍,每看一遍我仍会心生无限悲悯,便总会想起让我记忆难忘的那句话:“真实,其实是一种残酷;人生,最终是一场悲剧。”
与那些只差跟三毛借“牙刷”和“丈夫”的自私邻居比起来,哑奴懂礼貌、懂得感恩;与腰缠万贯、横行霸道娶满四个太太的撒哈拉威财主比起来,哑奴尊妻疼子并且无比地珍惜家庭亲情;与许多愚昧无知的小镇阿雍人比起来,哑奴了解常识、懂得星象、会看世界地图……这么优秀的人却仅仅因为身为黑人而被逼为奴!世代为奴!初读《哑奴》时,我感到无比悲哀却也无法明白:广袤无垠的沙漠,为何就没有他和家人的安身之处,立足之地?
《哑奴》一文看起来会给人浓浓的沉重压抑的窒息感,文中唯一让我感到些许欣慰的,是当三毛以飞翔的小鸟为例激他争取自由时,哑奴当时正在天台上为雇主砌墙,他叹息片刻便坦然地告诉三毛与荷西:虽然他的身体不属于自己,可他的心是自由的。其实大家明白,既已为奴,如何能奢谈自由?况且哑奴和他的家人都是财主手中的蚂蚱,“脱身”对他而言本来就是水中捞月。只是我和三毛一样,如何也没料到被冷血和无情压榨的哑奴能说出如此智慧的话来,能拥有如此不凡的心胸。
爱尔兰作家王尔德有一句话的大意是: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当哑奴在说他的心是自由的时候,他便正是那个身体被枷锁桎梏在黑暗里却依然抬头看星星的人啊!
天理,毁灭在乱世的夹缝里
在书中的那片沙漠里,我爱极了三毛笔下的沙伊达。她是一位受过高度文明教育的沙漠女助产士,她的丈夫巴西里更是一位为争取民族自由而战的沙漠游击队领袖。他们夫妇在三毛的心中有着远远不同于其他撒哈拉威人的特质。在文章《哭泣的骆驼》中,三毛初次见到沙伊达便对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像一轮初升的明月,突然笼罩了一室的光华……”文章还未读完,我便已被这位不同寻常的女子所吸引,我不断地幻想着我所能想到的她最美的样子。
可就是这样一位出众的女子,却不能被生她养她的土地所容忍。作为一名助产士,沙伊达在沙漠小镇迎接着新生命的到来,可讽刺的是,她自己却在沙谷边的屠宰房绝望而死。文章中有关沙伊达惨死的那一部分内容,我始终不忍去看。我本以为漫天的流言蜚语对沙伊达来说已足够残忍,可阿吉比一伙暴徒对沙伊达惨无人道的羞辱才让我愤怒地明白:对沙伊达来说,黑暗是没有尽头的!
“ 乱世,才会有这种没有天理的事情啊。”看完文章,我脑海里反复地响起文中的这句话。沙伊达,这个招人喜爱的沙漠女子,她的一生是真的结束了,尽管我多么希望她能如武侠小说的主人公那般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你是我不及的梦
撒哈拉沙漠在三毛的笔下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它有着千姿百态的生活,有着奇奇怪怪的习俗,有着古老神秘的巫术,还有着妙趣横生的故事……读着沙漠里的这些人、这些事,我也渐渐明白:飞沙走石、寸草难生的大沙漠其实也可以处处都是所罗门王宝藏。
《撒哈拉的故事》一书熔铸了三毛的灵魂,沙漠里的三毛有过怎样的喜乐悲愁,她笔下的那些生命又有过怎样的爱恨情仇,如今皆已归为尘土。只是每每读到她的文字,我便感觉她仿佛仍然不羁穿梭于世界的某个角落,那分明是一个鲜活赤诚的灵魂,一个从未离去的三毛啊。
可终究,三毛已离去了二十九年。我常常痴想,这世间若真有轮回,此刻的三毛是否正在某个地方过着她想要的生活呢?一颗沉默、骄傲的树,一阵在旅行里带走思念的风,又或者是一只飞跃永恒,唤醒芬芳的鸟。
“来易来去难去,数十载的人世游;分易分聚难聚,爱与恨的千古愁……”
三毛的撒哈拉,我的青春梦,亦是我不及的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