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失语,惟石能言。”文化是过去与现在联结的纽带与桥梁,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我们要厚植文化自信,要将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创造能言之石,勇于担当历史使命,争做时代新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文化只有被传承下去,我们才能站得住自信的底气。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温润古朴而动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是社会生活,它集中体现了植根华夏这片土壤的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
但随着社会日新月异与高新技术的发展,某些传统文化在社会边缘中徘徊,被人们淡忘,在岁月中失语。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传承显得尤为珍贵。
由此,我们要像樊锦诗、王珮瑜以及河南卫视般将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相融合,适应时代,推陈出新,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让文化活起来,更厚植我们的文化自信,让其更好地延续传承发扬下去。
厚植文化自信,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担当文化使命。文化不会死去,文化只是静静地等待苏醒。文化不会只陈列在博物馆里、印在于书籍里面,而要走入社会,潜移默化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发挥文化人的作用。
面对瑰丽的中国文化财富,新时代领路人习总书记就曾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我认为,要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使命落到实处,关键之处恰恰是人。
木心先生曾言,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但是,人是文化的主体,也是传承的载体。
为此,我们要像李子柒等人一样将文化传承与现代工艺融合碰撞,提升文化科技创新水平,通过科技赋能,让中国传统文化活起来,燃起来,火起来,争做时代新人。
才疏学浅的学浅让古蜀人的匠心,在3000年后有了回响。依靠现存的半面黄金面具,他用自己的双手锻造复原了跨越时空匠心的黄金面具。
岁月泼墨,威廉超通过3D复原中国古文化,运用游戏引擎将古朴精致不乏凌厉飒爽的3D甲胄输给全球玩家,重现了冷兵器时代的刀光冷影。
王希孟的一千年名画千里江山图与东方美学一起舞动的只此青绿,让我们重温宋代的内敛含蓄……
诸如此类事件都在告诉我们,惟有将传统文化与科技赋能,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会更好地担当文化使命,争做时代新人。
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厚土之上,仰望浩瀚历史的星空,居于中间的“人”,则是文化复活的关键一招,是国潮蔚然成风的必由之路,亦是文化赓续千年的薪火所在。
因为有人的存在,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献和器物,而是充满生命力的个体。它们从厚重的黄土里爬出来重见天日,它们穿梭漫长的时光隧道,在浩瀚的时空下,惊艳了所有人的眼。
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厚植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争做时代新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