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借准备新员工培训的机会,我对自己工作后的经历进行了梳理。六年多时间里,一步步摸索,经历了不少血泪,做炮灰的经历有过,被重用的经历有过,跟领导、同事协作和冲突的情况皆有。职场远远谈不上成功,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倒是很多。今天先跟大家分享四方面心得,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今日主题:
1. 找到职场榜样并向TA学习;
2. 大破大脑限制,敢于突破固有思维;
3. 滚动人生雪球,打造安身立命之本;
4. 放弃无效社交,打造高效“人脉”
1、找到职场榜样并向TA学习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分为生存性和发展性两种。这样的观点在职场同样适用,即一方面让自己在环境中生存下来,另一方面让自己得到有效和长足的发展。
作为一个新人,刚刚走入职场,适应是第一位的,你要了解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熟悉岗位职责,跟领导同事相互磨合,掌握内部明面和潜在的规则等等,为顺利开展工作打下基础。新员工企业文化培训、业务培训、团体拓展活动、岗位传帮带等都是帮助新人职场适应必备的工作。
发展性的需求虽然没那么急切,却也要同步开始。找到职场榜样并向TA学习,则是促进个人发展的第一步。如果你愿意,职场圈子里人人都可以是“我师”,包括同事、各层级的boss、客户、合作机构、行业大牛等。
观察和模仿职场榜样,和榜样交流、请教,学习他们的做事方法、技巧、良好的习惯、思考逻辑,甚至他们的教训、失败的经验也可以成为学习的源泉。
拿管理风格举例来说。包括实习和正式工作中,我接触了不少领导,男女都有、风格多样。
曾有一个三十五岁左右的男主管,性格低调,平易近人,没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偏好中庸之道,工作也较保守。但是他有一个特别大的优点,就是充分授权,敢于承担,愿意为下属提供机会。做工作中,只要我们向他说清楚工作目的工作思路,具体的细节、形式他不管,我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他只把控最后的结果和风险点。在出现问题时,他会出面,把责任揽下来,私下里再训我们。
这次的实习经历给的影响很大。作为实习生,我们自然是意气风发,对他的保守、中庸有所不满,但是对他的做事方式很舒服,很愿意听从他的安排。当时只是觉得很喜欢这样的领导,也从未想过刻意学习什么。但在正式工作有机会带个小团队时,我发现自己几乎沿袭了这位男领导的风格。我所学习到的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做好为结果负责和充分授权信任的平衡:我会明确职责、工作要求,让每个人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提供支持和建议可以,但不会抓每个细节。为了保证工作顺利开展,也会分阶段掌握进度和阶段性成果。在这里最重要的是控制自己的“控制欲”和“不放心”。
二是为团队成员争取利益,帮助他们提升成长:在需要汇报工作成果时,我和大家一起讨论方案、审查PPT、演示排练,告诫注意事项,把组员推到前面,他们组员有更多机会去和上级主管甚至大boss接触。这对组员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激励。
在我第一份正式工作中,我的直属领导是个中年女性,被各种诟病,整个公司的人对此心知肚明。比如担心下属成长过快造成威胁,拼命压制、个人偏好太强,安排工作不公正,对于喜欢的下属宽容甚至放纵,对于不喜欢的挑刺为难。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有一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涉及部门利益或者团队利益的时候,敢于争取。她自尊心很强,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无理也要争三分。这样的态度也让她的下属在跟其他部门打交道时不会被糊弄,有足够的重视,因为对方也怕被找麻烦。后因不喜欢这样的环境,我找了个机会离开了原单位。尽管对她的方式和风格不认可,但是我对其敢于争取敢于面对冲突的特质印象深刻。
从小,我就个性很强,骨子里有一种不管不顾的蛮横劲儿。但这么多年在外求学、工作,一方面专业训练使得我看待人和事较为宽容接纳,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始终秉持着和善、谨慎的原则,看起来没什么脾气。在自己带团队的时候,对“夹心层”的困境感受颇深,同时也发现,在职场中,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一味做老好人也是行不通的。
我也开始学习去面对冲突,敢于为自己和团队去争取。我曾经为了争取小组的利益跟领导和其他部门发生冲突。当然这一点并不可取,现在来看,我其实可以采取更折中的方式妥善处理。但当时,我确实因为这一点得到团队成员的认同,被认为敢于担当。领导虽有不满,也觉得我并非为私利,对事不对人,并没有太为难我。同时,大家对我也有了一个认知,原来这个人也有脾气,并不好惹。
无论是管理风格,还是工作技能、工作态度、甚至是生活常识、处事技巧,只要我愿意,我总能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也使得我在在不如意的境地也能够保持平常心,持续地提升自己,同时因为谦虚求教,跟同事维系相对和谐的关系。
寻找职场榜样并向TA学习,最终目的是形成终身学习、随处学习的思维习惯。因为你的职场习惯,决定了你在职场能走的多远。
一旦形成这个习惯,你在任何情境下都能找到当下可以学习的资源,并且以积极平和的心态与周围人相处。这会让你终身受益。
2、打破大脑限制,敢于突破固有思维
我们的大脑具有迷惑性,既是指引,又是路障。大脑思维的广度、深度,头脑中的想法受限于读过的书,见过的人,经历的事,受过的教育和父母的价值观,既有洞见又有偏见。
打破大脑的限制,就是不要一味听从大脑的指示,而是在某个想法跳出来之后,问问自己,这个想法是对的吗,有什么依据吗?这有利于大脑的既有观念和固有模式。在职场中,也是如此。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大学期间除了在校刊任编辑,我没有参加或组织过任何社团或者学生会的活动,组织活动经验很少,主持更是没做过。并且我不是那种说话逗乐幽默的人,潜意识里一直觉得自己反应较慢。
工作第二年,部里组织一次EXCEL大赛评比,我是组织成员之一。活动前三天,原定的主持人生病住院了,两周内都回不来。因为这个活动部门领导会去,表现的好就罢了,如果不表现不好给领导和所有同事留下不好的印象,得不偿失。因此,不做比做更安全。大家都有所顾虑,纷纷表示自己肯定不行,并建议别人顶上。
当时我是矛盾的,一方面担心自己胜任不了,另一方面又很想尝试。最后决定,大不了就是丢丑,丢就丢吧,难受一阵子也就过去了,就把这个事情接下来了。
于是开始准备,从开场、介绍领导、比赛环节、打分环节、颁奖环节都需要考虑如何串场,不能冷场,语言还要幽默,能够调动起氛围,还要把控好时间。在考虑了所有可能性后,我把词写下来,在家里对着镜子演练。在活动前的三个小时,才知道部门领导不去,很多串词要临时调整,并且没有排练。当时确实特别紧张,但是没有人看出来,那次活动非常成功,大家还开玩笑说,最大的收获不是办活动,竟然是发掘了一个主持人。
这个事情并没有给我的职场发展带来什么特别的机会,它最重要的意义是改变了我对自己的认知。我不再轻易给自己下结论,认为自己做不到某些事情,而是相信,只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和风格,有一定的方法和足够的努力,我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写作也是如此,我从小就崇拜会写作的人。我觉得写出好的故事是件特别牛逼的事。但是我一直很自卑,觉得自己读的书不多,没什么写作天分,而世界上有才华的人太多了,既然写不好那就不要写。
真正开始写是从两三年前开始的,那时候也并不是觉得自己有天分了,而是有些故事想要说一说,仅仅把写作作为内心的出口而已。断断续续写了两三年,我在写作方面依然自卑,读的书还是不够多,写的还是不够好,只能像蜗牛一样慢慢往前爬。
但我已经不再给自己灌输“没有天分、不可能写好”的想法。我想,就这么坚持着吧,或许有一天我可以成为写作还不错的人,影响和帮助到一些人。
当大脑对你说不的时候,请挑战它、辩驳它。
3、滚动你的人生雪球,打造安身立命之本
听在阿里工作的朋友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在微软做技术的人跳槽到阿里任开发经理。微软大家都知道,世界顶尖企业,薪资给的很高,当时是月薪三万,阿里给的是两万多一点,阿里讲这是我们能够给这个级别的最高水平了。结果,这个经理在阿里没有过三个月的试用期,这个级别不过试用期的情况在阿里并不多见。离开阿里后,这个人又想办法回到了微软,继续担任经理职务。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微软项目不多,节奏也没那么快,在北京薪资又高,非常舒服,也没有太多的压力去提升去学习。而在阿里,对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大家都是在抢项目抢资源,能者居上。在微软工作三到四年,项目数量、难度和能力的提升只能赶的上阿里一到两年。因此这个人去应聘阿里的经理是不够的,充其量跟阿里的普通员工水平一致。
工作六年后,原本起点差不多的朋友同学已经逐渐拉开差距。有些在领域内已经小有所成,逐步走入管理岗位;有些还在不同的领域走走停停,寻来找去,始终无法明确自身定位。
有些在工作之初进入国企、事业单位或者政府机构的,收入待遇很不错,工作也很稳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这些所谓的稳定越来越缺乏吸引力,能力、眼界、思维的提升空间有限。有些看似不靠谱不稳定的,抓住机遇,已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多少人就像上面这位微软经理一样,并不是没有进步,只不过自己的两三年还赶不上其他人一年。收入福利不再让人满意倒在其次,能力的缓慢提升让人失去了继续闯荡的勇气和信心,陷在一个不满意又不敢离开的尴尬境地里,志向、勇气和信心越来越萎缩。
我曾跟一个在单位工作了十一年的同事聊天,他经常羡慕自己的很多同学已经走入高层,经历着更精彩的世界。我说,你既然不满意,那为什么不出去试试呢,他说,“我这几年,每天一小时就把一天的工作做了,剩下就是看报纸,我出去干嘛,哪个公司会要我”,于是他年复一年做着和几年前差不多的工作,我想他或许就会这么一年年熬着,反正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也不会被解聘,安全退休。
当然,我并不是说在国企、政府机构就不好,也不是说微软就不如阿里。在这样的环境里,在很短的时间里形成很高的战略眼光和思维,事业发展顺风顺水的不在少数。
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在哪个平台,不管是在哪个职位,最重要的是我们到底有没有提升,有没有进步,有没有找到可以安身立命的本领。这个本领可以让我们随时变现、养活自己甚至过的还不错,可以让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担心离开某个平台陷入困境,这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这个安身立命的本领不是天然形成的,它像是滚雪球一样。借用林少波的观点,要想滚出雪球,一是要找到最初的几片雪,二是找到又长又湿的坡。
在最初,这几片雪或许只是一个兴趣爱好,一个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一个不起眼的机会。你所在的企业、工作环境和实践经历就像是那个坡,从兴趣爱好、工作任务、某个机会当中发展出来的技术、能力、方法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成为不可替代的资源。
现阶段,靠做PPT、写作、跳舞、音乐、绘画等某一方面的技能养活自己早就不再是天方夜谭。
有些人已经在合适的坡上,却找不到最初的几片雪;有人早就拥有了那几片雪,却没有在可以滚出雪球的坡上,你是哪一种呢?
4、放弃无效社交,打造高效“人脉”
入职之初,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为自己无资源无人脉无背景而发愁,并感叹,自己和很多背景家世良好的人根本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好在这样的无病呻吟并没有持续太久。
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一味感叹没有任何意义,另一方面,因为读到李笑来老师关于人脉的观点,即打造自己才是打造人脉。将时间、精力用于提升自己,比经营关系来的重要的多。我关注的焦点不再是人际关系,而是自身能力的提升。
关于社交、人脉的问题有太多的文章写过,足以说明这个话题的重要性。就我来看,所有市面上的文章都不及李笑来《和时间做朋友》中关于人脉的思路和观点,很实在,也很透彻,推荐大家多读几遍。
摘录和总结《和时间做朋友》关于人脉的观点如下:
人际关系一种公平交换:交换的范围很广,包括技能、社会地位、关系、物质甚至情感、时间,这里的关键词是公平。不公平的交换,不是交换,是乞求或压榨。
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当你足够优秀时,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会破门而入。
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当然,放弃无效社交不代表放弃社交。恰恰相反,处理人际关系,学会人际沟通在职场中非常重要。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最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之一就是建立与来访者的相互信任关系,没有这种关系,咨询效果无从谈起。
建立关系的这几个原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日常交往,尽管很难,但可以朝这个方面去做。那就是真诚、尊重、无条件的接纳,当然,还要多倾听、理解(同理和共情)。
一个足够优秀,可以做到有效沟通并且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帮助别人,关系不会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