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悟空问答:唯物主义哲学被叔本华证明是错的,你对此怎么看?
01人啊,认识你自己。
哲学的终极三问:你是谁?你从哪来?你到哪去?
回答,也是认知世界与自己的过程。在希腊的阿波罗神庙的石柱上刻着一句名言:
从心出发,认知世界和自己。从小我的角度,自我意识上理解。你如何认识世界,世界就是什么样子。(唯心)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世界,(唯物)世界与(唯心)自我个体又独立存在。
对于叔本华的证明显然是角度的自我与我与世界的差异,不能以点概面。
而人,是可以独立于自我,客观的观察,自我和客观世界的物种。这才是人类的伟大之处。
02东西方哲学认识自己的差异
如果你去看西方哲学史,你会发现,最初的古希腊哲学史就好像是一部物理学启示录,它更像是科学的起源。古代先哲们,先想象这个世界,提出各种关于世界的假设,后来被科学的进步不断验证。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地球是圆的,围绕着太阳转。比如世界本源学说: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则坚信,世界的本源是一种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原子。原子在虚空中运动,所以包罗万象的世界简化到最后就是原子和虚空。现代物理有打破原子,发现更小得粒子,夸克。
东方传统哲学中的儒家、释家、道家,关注的焦点,看清自己的心,看清自己的本性,然后在这个明心见性的基础之上,修心养性,把自己的心性修养好了,关键时候就能自己给自己制造一种精神的力量,为自己找到一套自我疗伤、自我解脱的办法,然后当别人需要的时候,还能够治人。这就是东方思想的逻辑,借精神之光向内求索,反观自身,看清自己,明见自己的心性,然后修心养性,自助助人、自度度人、自安安人,在帮助自己的同时尽力去帮助别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推己及人,一切从“心”开始。
03人生的意义:叔本华
人生本无意义,追求意义的过程于是就有了意义。
叔本华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以为彻彻底底的悲观主义者。受到叔本华的影响,尼采探索人生意义时写了一本书《悲剧的诞生》,书中讲艺术的悲剧,探索的是人生的悲剧。
04王阳明的心学:心即理(良知即天理)的义蕴与境界
“心即理”是传统心学的重要命题,由宋代陆九渊首提,后由王阳明完善。
陆九渊直承孟子而言本心,他认为充塞宇宙的“理”,就在人的心中,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心即是理,这个理是有根的,是真实的,它表现为行为,就是实行,表现为家国天下事,就是实事,由本心之理而为的实行实事,也是陆学的精神所在。
阳明以“良知”概括孟子的四端之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故良知学即是心学。良知心体在种种机缘上,自然地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天理,以“是是而非非,善善而恶恶”,如此,只能“尽了万事万变”。因为世间万物,归总而言,不过是正其非成其是,去其恶成其善。而良知心体正是“定是非,知善恶”的标准,也是成就事物的实现原理。阳明有云:“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所谓虚灵不昧,即是指心而言。阳明所说的“心”是孟子的本心,也是天心;他说的“理”,是我们的心应事接物的理,应事接物的理是道理,也是吾心良知之天理。众理聚于心中,所以说,“心外无理”。心者,万事之所由出,故曰“心外无事”。心之所发为意,意之所在为物,物即是事;心外无事,亦即“心外无物”。
陆九渊之学,在由本心实理流出而为实事实行。阳明之学,在致吾心之良知以正物成物。故曰:“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即是事事物物皆得其正,皆得其成。一切事物皆在良知天理之润泽中而得其真实之成就。摄物以归心,心以宰物、以成物。所谓“心与理一”“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皆在这个意义上才能了解,这也是“心即理”(良知即天理)最中心的义蕴。
参考文献:《王阳明哲学》
人生的小脚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