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人生中一段难得的经历,要利用好这几年的时间完成成长的过程:
与过去“拿未成年当作不成熟的借口”做一个告别;对进入复杂的社会,险峻的职场做好准备。
在大学里,把自己的专业课基础打扎实是最基本的要求。除此之外,还应该着重加强在心理素质方面的锻炼,在情绪、性格方面成熟度的培养。“能力”比“技术”更重要。这包括:
1. 学会容忍和接纳,探知和确立自己的情感、心理边界。
进入大学以后基本上就是脱离家庭生活,食宿都和其他来自五湖四海,世界各地的同龄人在一起。生活上各个方面,都不会再有家长那般的宽容。刚开始的时候会很容易在小事上与人产生摩擦,不快,甚至是纠纷。17,8岁的年纪,正值性格沉淀稳固期,且尚有改良的可能。要利用好这个阶段,学会包容他人,学会接纳不同。未来进入社会,将遇到更多差异化的人和境况。现在历练的多,以后才不会“大惊小怪”。
经常看报导,在大学里出现各种心灵扭曲,耸人听闻的害人事件。而根据心理学长期的调查研究,其实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心理多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及时发现,诚恳面对并积极修正。同时也要学着甄别他人可能的心理问题,做好防御和保护好自己。之前的江歌案,马加爵便是这样让人心痛的案例。
那些不能及时发现,更正,并修补的心灵,即使在大学侥幸没有出事,未来进入社会也仍然是“危险分子”,极可能造成更大的麻烦。
2. 锻炼与人沟通的能力,能够找到并获得自己所需资源。
上大学之前,大部分孩子每天专注的都是学习。物质精神上的需要和问题,多半都由家长和老师“包办处理”了。人生道路上将会遇到各种未知的问题,既需要自己在心理上能独立面对和决断,同时也要懂得协作,事半功倍的解决。
要清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需要,想要在团队中具备领导力和影响力,就要能够和不同角色的人打交道:同伴,对手,异性,上级,“晚辈”。大学是很好的合作和博弈的练习场。通过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搞清楚自己的人生想追求什么,并且如何能够通过正当的手段得到。
3. 抗挫折,抗打击能力。在中学里的一般都是同一个地区的孩子,而经过高考的选拔,在大学中集中了更多更优秀的人才,面对的竞争范围和深度大了很多。过去在自己小圈子里的那些优势可能很快就不复存在了,难免有失落。这个阶段需要积极的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压力和挫折。把它看成是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的好机会。
在未来漫漫人生路上,挑战,失败和挫折是不可知,也是无休止的。每一次的打击过后,都提高了抗压阈值,都会让自己变得更坚强。积累经验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尽快得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心态复原和回归方法,以不变应万变。
4.培养端正的价值观和社会道德素质。
中学的圈子是非常单纯的。到了大学,生存压力和激励的竞争更加凸显出来。此时心智也需趋向成熟,不能再逃避责任。此时也是定下人生基调,规范道德意识的时期。这一条看似大而空泛,但却是贯穿人生的一条主线。
没有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人,即使能凭一两次的小聪明,或者投机取巧获得名利,但常言说但日久见人心,一旦被人识破,将很难再继续在组织和社会中立足。更可怕的是,不良的性格和习惯一旦养成和建立,再想要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5. 选择和决策能力。
人生说到底是由一个个的选择构成的。在我看来,一个伟大的人,就是不管面对任何处境,都能看清局势,坚定果断的做出判断和决定,并有能力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
以上这些能力和素质,不仅重要而且是没有快捷方式能得到的。大学相比职场、社会,更像一个排练预演地带,对犯错仍有极大的宽容度,也有改正的空间。因此应该利用好这段时期,用于探索和尝试,在磕磕碰碰中,找到自己的边界和适配的生存技法。
6. 通识教育
近些年来,提到中国的教育问题时,听到有很多人在提倡“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但到底何为通识?文科生去学编程计算机,理科生硬着头皮背历史,算不算跨界,通识?还是说,文理分科本就不合理?
在我看来,通识并不是简单的遍学所有的学科。且不说因为数量众多,其成本-收益率很低。由于工业革命后,大学里学科系统分类越来越细,通学所有,实际操作起来也不太具备可能性。
我认为的通识人才,应该是在掌握几门基础必要学科的前提下,能够迅速掌握新接触的知识,有能力且主动打通其他学科的边界。
那么,具体都有哪几门必须的学科呢?以下是我提出的参考科目,并我选择它们的原因:
语文
我觉得语文作为终身学习的必备科目,其表达沟通的作用不再这里赘述。我想在这里多说一点的,还在于它的一项功能:"隐形的社交密码“”。
在交流表达中所使用的词汇量,其难易复杂程度,语法的正确与否,都在无形中透露出自己的学识和见识。一个人即便有了知名大学的毕业证,也不能完全证明自己对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其道德与涵养的高低。更何况很多时候,在短暂的社交情景中,也不能通过“亮出”各种学历证书来赢得他人的好感与尊敬。
有经验的人,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从说话习惯和用词,读出对方更多也更真实的背景信息。而这往往就决定了是否拿到进入优质圈子的“入场券”。我们习以为常的使用中文可能感受不深。但如果拿英语举例,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表达,一个能灵活运用剑桥高级商务英语词汇,和一个只能使用高中英文词汇的人相比,前者给人的印象就会优于后者。
时常听人抱怨面试和谈朋友的经历,说明明感觉谈的很好,之后却被拒或没有下文。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此:言谈举止中的细节决定了成败。我们说不要以貌取人,但人终究不是完全理性,现实中往往容易“以言取人”。
数学
如果我在大学只能选择一门基础知识,那么我会选择:数学。
数学的严谨性和普适性:数学是一门唯一有可能在任何时空,任何场合中都绝对正确的终极真理。
数学的实用性:数学是强有力的理性工具。通过如概率知识和计算,可以帮助我们避开很多仅凭直觉会造成的误判和陷阱。
很多人对数学有误解,觉得门槛太高有畏难心理。我觉得,与其说数学只是少数聪明人才能掌握的,倒不如说,数学工具可以帮助所有人提高智商。
艺术
我在这里所谓的艺术学习,绝不仅仅是在周末,家长带着孩子四处学画练琴之类。艺术更应该是作为一种心灵滋养,是为了去理解外部世界,为了表达自我多一个维度。正像学习语文是为了能更好的通过阅读来理解世界和他人,通过演讲写作来表达一样。艺术也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它既可以是抽象的色彩或符号,也可以是形象而生动的音乐或行为。
艺术使得人类可以调动一切可用的感官来与外界,与他人产生联接。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体会,在欣赏诸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时,虽然无法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具体的感受,但从这些作品中所获得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却是真实存在的。内心和情感的边界被打通,灵魂也由此得到慰藉。
乔舒亚.雷默在《第七感》一书中特别强调了网络在未来的地位:我们将越来越生活在网络之中。人与他人,与组织,与整个外界,不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建立联结和协作的过程么?所以,所有有助于此的技能和学科,都应该是通识教育中必备的。
总的来说,大学是一个人主动学习的开始。那些具体的知识和专业技能,随着时代的进步会不断更新迭代,甚至是被淘汰。我们最应该学习和建立的,是那些可以让自己活在未来,可以跨越时间,地域维度的,可迁移的技能。
祝老各位同学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新春愉快。
网友评论
吃饭做事是对社会有一个交待,生活则是给自己的灵魂一个交待。在两个方面知识无非是一种工具罢了,而生命的灵魂舒展才是自己。
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对人性的桎梏,但人性只有被桎梏、煎熬、打磨才能看清自己的喜好及与之匹配的道路。
语言、数理逻辑、艺术、哲学、体育、等等无非就是一种砥砺人性促使灵魂舒展的一场形式修炼罢了。
我们想要怎样的灵魂和神韵,道路得由你自己摸索实践,关于这一点,就连上帝也只能看着你。
你和我能撞到一起,大概是上帝开始对我们感兴趣,让我们伸出触角延伸你、我的灵魂,交融碰撞,瞧瞧是否能够给上帝带来欣喜?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