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硅谷来信 吴军吴军来信吴军读书会
[输出]“吴军硅谷来信” Part 3 (得到专栏)

[输出]“吴军硅谷来信” Part 3 (得到专栏)

作者: 凛二凡 | 来源:发表于2017-12-13 21:44 被阅读140次

    本来琢磨在写每一个部分之前都有个“引子”一样的段落,就像写Part 1和Part 2的时候那样,有点小小仪式感(哪怕和这个Part的吴军硅谷来信没有什么直接的关联)。

    这次的“引子”就回顾一下到现在为止涉及的几个话题:

    Part1+2的关键话题

    【A】不做“伪工作者”

    【B】10000小时理论

    4个误区:1)简单工作重复;2)习惯性(重复性)失败;3)林黛玉式困境;4)狗熊掰棒子

    突破4个误区的3板斧:

    1)愿景—目标—道路;2)找出不中听的话的合理之处;3)凡事做记录

    【C】大数据的两个应用:1)分析民意;产品意见;2)治疗癌症

    【D】实现“人类长生不老”涉及的各个环节及困难程度

    基因测序→基因mapping→找到致病基因→修复(基因编辑)

    【E】IT新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必经的3个阶段(“第三眼美女”)

    【F】判断技术和产品是否有前景(“黄赌毒”角度)

    【G】单点突破的重要性:创业不要一开始就非做平台不可

    【H】思维模式的重要性:约米尼的内线战略VS毛奇的外线战略

    【I】蚂蚁VS大象

    1)用洋枪洋炮去和大刀长矛竞争;2)用新的生产关系和管理理念去竞争

    【J】强操作性的重要性:《孙子兵法》VS《战争论》

    【K】“期望值最大化”原则和其应用

    【L】小聪明VS大智慧;2%的人思维方式 VS 98%的人的思维方式

    【M】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


    P.S. 这个系列的完整目录请移步首篇文章(戳这里):P

    以下是第三部分 (Part 3):第21封至第22封。

    第021封信 | 西瓜与芝麻 161029

    习惯了在生活中拣芝麻(比如为了抢几块钱的红包,隔三五分钟就看看微信;抢折扣商品抢破头;双十一抢货不睡觉)的人,渐渐习惯了非常低的追求,很难提升自己到更高层次上。(第001信提到的伪工作者就是习惯于做简单重复价值低的工作,真正有创造性的工作就做不来了。)

    捡芝麻的人和捡西瓜的人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捡西瓜就不能为那些蝇头小利动心,要把目光放长远。大部分人捡芝麻的思维方式一辈子也改不了,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才给那些立志于捡西瓜的人足够的机会。

    两个例子:乔布斯回到苹果时发现公司一大堆项目和产品都是小芝麻,果断摒弃,剩下个位数的产品,把它们每一个变成西瓜,才救活了苹果;雅虎开发的互联网服务很多,但没有一个是世界第一的,都是一些小芝麻,加起来还不如Google一个产品带来的收入高。很多公司看到别人挣了钱,自己也要涉足那个行业,最后分到芝麻大一点的市场份额,得不偿失。与其这样不如把自己的专长发挥好。

    西瓜比芝麻少。致力于捡西瓜,要耐得住寂寞

    留言区:看似便宜却用不上的东西,其实最浪费钱。

    周末加议丨答读者朋友问(一)161029

    “渐进”的方法论:任何一个进步,即便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总比没有进步要好。eg1. AT&T的HMIHY系统:要么等20年,技术成熟了一次性解决问题,要么试图先解决10%的问题。eg2. IT+医疗:开始可能只能解决很少一部分和医疗有关的问题,但总比什么问题都不能解决要好;更重要的是,一旦在一个方向被证明可行,随着投入的增加,更多的问题可以渐渐得到解决。eg3. 相反,一些人试图从难的问题入手,一次性解决问题,常常是四处碰壁,如奥巴马的医疗改革方案。

    一个公司的创新力和专利数量没有什么关系。今天的微软恰恰是利用专利在妨碍创新。


    一个很精彩的问题:"蚂蚁战胜大象之后,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成为大象吧?那么成为大象之后,如何避免被另一只蚂蚁打败?" 

    Google、Amazon和Facebook多少有点猎豹的意味;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像是狮子——它很强壮,但是动作不快;至于微软,有点大象的味道了:在过去的15年里没有推出什么像样的新产品(那些占不到公司营业额万分之一的产品不能算),只有云计算Azure勉强说得过去。

    作为投资人,最怕公司长成大象。如Amazon利润超预期股价不涨反跌--因为股民认为亚马逊已经找不到继续投资发展的方向了,才使得钱花不出去。

    蚂蚁真的长成大象了怎么办?“那就让它慢慢死掉吧。”过去是讲“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现在信息时代应该是“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公司就是营盘)。不必追求基业长青,只要不断站在浪潮之巅就好了。聪明的人常常不会等到大象死掉时才寻找出路,他们一直在寻找下一个浪潮:

    两位硅谷人的例子:贝托谢姆(图形工作站→98年给Google写了张10万美元的支票,最终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回报);威廉姆斯(博客事业如日中天时,离开Google,重新把自己变成一只小蚂蚁,创办了后来的轻便博客Twitter)。

    第022封信丨宽容失败才可能是人生赢家——从中美相互负债说起161030

    (这封想保留下来的内容较多,整理出来先后顺序对比原文改了很多)

    中国国企/政府(的基金)投资美国,主要投到哪儿了:1)(看得见摸得着的)不动产;2)国债;3)未上市公司。

    VS.美国对中国的投资:1)企业(实业);2)基金;3)银行。(没有买中国的国库券)

    实际上中国把钱投到了美国那些风险大、回报小的地方。(从历史上看,美国回报最高、最稳定的是股市,过去的200多年里,年均回报高达8%;国债则是一个比较糟糕的投资,只有2%左右的回报;不动产在美国平均回报每年也<5%;至于未上市公司,虽然投资回报很高,但是风险过大,不适合把主要资金投入进去。)

    那中国为什么这么投的?不是因为做决定的人笨、缺乏专业知识,而是因为中国在体制上有一种对失败零容忍的缺陷限制了他们。(投资标的短期内市场价值跌了,决策人/经办人可能背上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吃不了兜着走,哪怕几个月后其实就涨回来了/挣了很多。)

    而美国的投资由于是私营行为,自己只要对自己负责就好,可以承担失败的风险,因此敢于投资到中国的实业中,投资回报其实要比中国在美国买债券高得多。那么长时间来看,中国损失非常大

    【关于中国投美国国债大多数人的一个误区】10000个中国人中有9999个会说美国欠了中国的钱,或认为如果中国将持有的美国国债券卖掉,美国就会完蛋了。这个想法有点天真:美国共卖出23万亿美元国债,4万亿是外国持有的(其中这里面中国一个国家就持有约31%,所以显得很多),而剩下19亿全在美国政府财政部和美国私人手里。换句话说中国所购买的美国国债只占发行量的5%左右。

    到底谁欠谁的钱?看怎么说了。(2011年底)中国在美国所有的投资是1.7万亿美元(其中1.2万亿投资到了美国国债上,比重太高了),而美国在中国的投资是3.9万亿美元——倒是中国人欠美国人钱了。从企业投资来看,2015年美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是740亿美元,而中国企业虽然(创纪录地)对美国投资了180亿美元,依然差3倍呢。

    美国在中国还有一笔变相的投资是设备租赁。以飞机租赁为例(如很多航空公司是向波音租飞机而不是买飞机),一年的租金大约是价钱的8%,中国把钱放在美国买国债一年拿约2%利息,美国人拿了钱,再以每年8%的利息贷给了中国的航空公司,赚了不少的利差(当然这和人民币贷款利息过高也有关系)。

    这封信的中心思想:大到国家,中到企业,小到个人,如果不能宽容失败,就必然会失去好的发展机会,因为没有一种努力是不伴随失败的。


    End of Part 3

    字数考虑,Part3先到这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输出]“吴军硅谷来信” Part 3 (得到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oki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