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只是语言,文字也只是文字。虽然说它们都是我们沟通交流的工具,却并不被很多人熟练掌握。而很多熟练掌握这两样工具的人,却又失去了真诚。所以,我们耳听的语言和眼见的文字,大多传递给我们的都不是语言和文字本身的信息。
我们要了解并看见彼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需要透过语言和文字看见对方真正的需求。
所有的沟通和表达都是有需求的,即使是漫无目的的聊天和倾诉,可是,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被看见、被懂得。
对牛弹琴、鸡同鸭讲、夏虫不可语冰是生活中常见之事。
两个人能实现语言上的同频共振是比较难的,那需要两人中至少有一人能看见对方的需要并及时回应并满足Ta。
所以,看见才是沟通中最难的,需要我们有一颗慈悲心、博爱心、包容心,做到理解、接纳、肯定。
有人可能会说,圣人没需求啊,他们的表达不需要被人理解。圣人博爱,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影响到世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所以他才开坛讲学,坐而论道,著书立说,他的需求都在他的语言和文字里了。
我们所有的言行都可以归结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里。大体上,我们处于哪个层次,需求就在哪个层次。
如果我们吃不饱饭、穿不暖衣,那我们所有的需求都会围绕吃饱穿暖来进行。
如果我们生活无忧,我们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满足,爱和尊重,自我实现。
总之,不同需求层次的人是很难相互理解的,只有在同一层次的人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所以,于现实意义而言,我们日常所进行的语言和文字交流都是我们对外释放的需要。即使是不回应、沉默,也表达了一种需要。如果我们能看见需要并及时做出处理和回应,就能收获比较好的沟通效果。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需要被看见被支持!即使我们是付出型的人,也没必要在别人不需要时去给予过多帮助。
助人自助,只在对方向我们伸出手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