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顾东桥书》之二(第12天)

作者: 大漠驼铃ok | 来源:发表于2017-08-01 23:56 被阅读0次
    《答顾东桥书》之二(第12天)

            即物穷理就是玩物丧志,朱熹的一些关于‘厌繁就约’、‘涵养本原’等观点的书信展示给学生看,认为是朱熹晚年的定论,这恐怕不对。”朱熹所说的格物,在于即物穷理。也就是在万事万物上探求其固有的道理,是用自己的心在万事万物上推究道理,这就把心和天理一分为二了。在事物上探求道理,就像在父母身上寻求孝敬的道理。在父母身上寻求孝敬的道理,那么孝敬的道理是在我们的心中还是在父母身上?假如果真在父母身上,那么父母去世之后,我们的心中随即就没有孝敬的道理了吗?看见小孩子落井,一定会有恻隐之心,那么恻隐的道理是在孩子身上还是在我们内心的良知上呢?或许不能跟着孩子跳进井里,或许可以伸手把孩子从井里拉上来。这都是所谓的道理。道理在孩子身上,还是在我们内心的良知上呢?以此类推,万事万物的道理都是这样,这就可以知道把心与天理一分为二是错误的。把心与天理一分为二,这是告子的“义外”学说,孟子曾深刻批判过。“只注重外在学习而忽略内心的存养,知识广博而不得要领”,你既然已经知道这样不对,为何还要这样说呢?我说“即物穷理”是玩物丧志,你还认为不正确吗?

          如我所说的格物致知,是把我们心中的良知用到万事万物上。我们心中的良知就是所谓的天理,把我们心中的良知天理应用到万事万物上,那么万事万物都得到天理了。求的我们内心中的良知是致知的功夫。使万事万物都得到天理是格物的功夫。这是把心与天理合二为一。把心与天理合而为一,那么凡是我前面所讲的,以及我对于朱熹先生晚年学说的说法,就都可以不言而喻了。

            “人心的本体,原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而由于气的拘束和物欲的蒙蔽,很少有不昏昏茫茫的。不借助学习、询问、思考、辨析来明白天下的道理,那么善恶的原因、真假的异同就不能自然觉察,就会恣意妄断,所产生的危害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

          所说的格物致知,就是所谓的穷尽事物的道理,不曾禁止人们穷尽事物的道理,让他们深居简出无所事事地端坐在那里。如果说在事物上推究道理,就像前面所说的只注重外在学习而忽视向内存养心性,那么就不对了。糊涂的人,如果真能在万事万物上精心体察本心的天理,发现其原本的良知,那么“即使愚蠢也必定能变得聪明,即使柔弱也必定能变得强大”。于是就能够立大本,行达道,九经之类就可以一概贯穿而没有遗漏,你还担心他没有治理国家的实际才能吗?那些顽固地坚持空虚静灵的佛道弟子,正是由于不能在万事万物上精心体察本心的天理,从而发现其心中原本的良知,所以才会抛弃伦理,把寂灭虚无当作正常现象,所以他们不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谁说圣人穷尽天理充分发挥人性的学说也有这样的弊病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答顾东桥书》之二(第12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os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