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21级传播学
读闫真《沧浪之水》《活着之上》:谈知识分子的瓦解与坚守(5/8)

读闫真《沧浪之水》《活着之上》:谈知识分子的瓦解与坚守(5/8)

作者: 21级黄可钰 | 来源:发表于2023-05-06 17:15 被阅读0次
《沧浪之水》封面
《活着之上》封面

《沧浪之水》和《活着之上》用朴素的语言,冷静的笔调,生动地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面对现实的种种困境,从最初的坚守信念到放弃屈从于现实的过程,真实细腻地展现了其痛苦、焦灼,乃至自我扭曲的内心世界。是立足于知识分子精英立场创作的具有自省意识和现实批评意义的力作。本文聚焦于知识分子群体瓦解的现象和书中表现得知识分子内心的坚守。

聂致远和池大为所代表的知识分子身份的区分

昨天听许知远老师的播客,提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公共讨论变得越来越困难,舆论变得两极分化。一是几代人成长形成的共识逐渐消失;二是知识分子群体的消失,过去的公共讨论建立在知识分子群体之上,但这个群体在全球都在消失。这种情况不禁让人深思缘由,从闫真的两本书中可以寻觅到一丝共性。

《活着之上》中的聂致远是麓城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他满足大众眼中对知识分子的概念——受过良好学术训练的大学教授,属于学院派系的知识分子。《沧浪之水》中的池大为以出身寒门,具有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气质的形象让读者认知。

19世纪,俄国革命家以积极进取的活动,让“崇尚伦理道德、富有怜悯心、人道主义和牺牲精神、对社会进行批判”等标识超越“受教育的阶级”作为知识分子的朴实内涵。这些标签能够贴附在池大为和聂致远身上的,但随着现实的压力,知识分子的标签对他们不再适用,其中反映的内在逻辑即知识分子群体的瓦解。

聂致远和池大为的经历是知识分子群体消亡的缩影

  在《立法者与阐释者》这本书中,社会学家鲍曼对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消亡的缘由进行了梳理,借助知识分子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位置,勾勒出了整个历史进程的变化。前现代到荒野文化(一代人复制着一代人,无需有意识的计划管理监督)到田园文化(需要专门的知识阶层来维护)的转变,因此知识分子寻求一种普遍主义的,理性的方式来关照社会,这里面就出现了福柯所说的牧人式的权力,即知识分子认为非知识分子是不能自我人格完善的。

  但在之后,随着消费市场的兴起,消费品逐渐取代了知识分子的文化领域,知识分子也失去了他的力量来源——工人阶级被消费市场宰制以及被边缘化,开始由立法者转为阐释者。不再寻求普遍性,而是在相对主义中寻求相互理解。换句话说,知识分子消亡的原因就是流俗。为财死,为权亡。在聂致远和池大为身上可以窥见一二。

《沧浪之水》中,池大为本来是很重脸面和尊严的人,但现实却一再告诉他,越重脸面就越没有脸面,越看重自尊就越没有尊严,只有获得权力才能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权力越大,利益越多。他看不起的同事没过多久压他一头,激发他对权力的渴望。儿子生病找医院无门,他束手无策。而他看不起的同事丁小槐仅仅是一通电话就让问题迎刃,深深刺痛了他的内心。这成为他转变的契机。在这之后,他把融入知识分子骨髓的良知剥离,一步步地朝权力靠近,成为了受人敬仰的池厅长。

《活着之上》中,聂致远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在高校的象牙塔里同样要面对现实的种种困境。给不来上课的关系户求他打高分,还动用了上级给他施压;导师请求他高考阅卷给自己的孩子轻松判卷;大老板提出十万块钱的奖金邀请他为家族作虚假传记……知识分子的良知一次次的被考验,生活中的诱惑与困境太多了,作为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要守住知识分子亦或是做人的底线是多么艰难?他同样“失了足”。

两部小说的结局都耐人寻味。池大为在父亲的坟前烧掉了《中国历代文化名人素描》和父亲的肖像。焚烧代表着道别,和过去的自己道别,和那个坚守道义的自己道别。小说的最后有一段广为好评的日落景象的描写,具有极强的隐喻意味。“夕阳的殷红像是从它后面流出来的,有着透明的感觉和立体的意味。它在群山之巅一动不动,沉静地注目人间。那边是它,这边是我,我们面对面相望,像有着一场无声的对话。站在这里,我相信世界上有着一种不可描述的声音,不可解释的力量,那是超越经验的价值之源。”池大为看着庞大的金轮一点点消退,仿佛有着一场无声的对话,日落的凄凉隐喻着知识分子的消亡,隐喻着池大为初心的失守,池大为不再,只剩池厅长。聂致远再次去探访曹雪芹的故居,他感慨道:“凡俗就是这一代人的宿命。我不是文化英雄。我景仰他们,可我没有力量走近他们。我只是不愿在活着的名义之下,把他们指为虚幻,而是在他们的感召之下,坚守那条做人的底线。就这么一点点坚守,又是多么地艰难啊!当经验向我们这样来展示生活的真理,我们能够那样去生活吗?”话已至此,作者的意图暴露无遗。坚守那么一丝丝的底线都无比困难,知识分子在现实面前溃不成军。

三、结语 

闫真是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因为太现实,甚至被称为官场小说作家。小说所展现的黑暗只是现实的冰山一角。现实往往比小说更“精彩”,而作者想表达的并不只有底线的失守,更有坚守。像《沧浪之水》中的晏老师坚守着自己的清高,《活着之上》里也有埋头做学问的陶教授和不愿受有权有钱人士帮助的女研究生贺小佳。我们相信,能够坚守底线的普通人会越来越多,国家也会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方向继续迈进。

相关文章

  • 体制内的老实人

    闫真的《沧浪之水》和《活着之上》我都看过,而且不止看一遍 。两位有知识分子操守的主角在体制内都遭遇了很多挫折,在坚...

  • 沧浪之水,存吾本心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社会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是坚守传统知识分子的...

  • 活一线光

    读《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社会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

  • 沧浪之水何以濯我缨——《读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何以濯我缨——读《沧浪之水》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看过阎真老师的的(沧浪...

  • 活着,不免羁绊

    活着之上,是因为我在拜读完作者阎真先前写的《沧浪之水》之后,深深被作者现实的写作风格所震撼,时隔两年...

  • 读《沧浪之水》

    读《沧浪之水》——抱有知识分子心态的人在体制内的困境,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的困境,知识分子的人生困局。 一语道...

  • 无人见证

    《活着之上》是我继《沧浪之水》后看的阎真的第二部小说。从书名可知,讲的是比作为肉体活着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的故事。读...

  • 荐书稿:《活着之上》

    《活着之上》,是著名长篇小说《沧浪之水》的作者,中南大学阎真教授的又一力作。 小说主人公聂致远,从农村读书打拼出来...

  • 莫忘曾经是书生

    闫真的《沧浪之水》是上学时读过印象深刻的一本书。作者把知识分子的内心描写的深刻入里。对闫真的作品一直很期待。所以1...

  • 阎真《沧浪之水》摘记与短评

    阎真2003年小说《沧浪之水》 题目出自屈原《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当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闫真《沧浪之水》《活着之上》:谈知识分子的瓦解与坚守(5/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pc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