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自杀论到香军考察报告

从自杀论到香军考察报告

作者: 九州智库 | 来源:发表于2022-08-02 21:50 被阅读0次

<div options="[object Object]" style="font-weight: 400;"><p data-first-child="" data-pid="yg6gX6el">八一建军节 打算发布的 有点晚了 </p><p data-pid="GDP8rKKR">本故事纯属虚构 仅仅为了面向广大阅读社会学著作有困难的人士或者对时政学习分析感兴趣并想学习一些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的人士</p><p data-pid="QGEQHbrN">好了 咱们故事开始啦</p><p data-pid="MGCxgzfQ">小曾年纪轻轻就当了二品大员 主持一方军事 作为一个文人主政 没有杀伐果断那套 却讲究调查研究 他发现军营中 乱象很多 比如在外国使团观摩的时候 士兵打炮弹无精打采 炮弹仅仅在火炮的边上爆炸 距离很近 还很稳 没事人一样 自己的安全不说 这也是。。。。。。。</p><p data-pid="PW1L8a7n">第二个乱象就是 执勤偷懒逃跑的士兵很多 于是就查阅了这几年来士兵逃跑的军营记录</p><p data-pid="E6QOBhj6"><b>军纪散漫的原因</b></p><p data-pid="CmgI05Xo">1845—1850年 清军某A地点A营 </p><table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tbody><tr><td>原因</td><td>执勤偷懒逃跑(人数百分比)</td><td></td></tr><tr><td>赌博</td><td>20</td><td></td></tr><tr><td>喝酒</td><td>20</td><td></td></tr><tr><td>干小买卖走私</td><td>20</td><td></td></tr><tr><td>抽烟</td><td>40</td><td></td></tr></tbody></table><p data-pid="YDClDxSX">1850—1855年 清军某B地点C营</p><table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tbody><tr><td>原因</td><td>执勤偷懒逃跑(人数百分比)</td><td></td></tr><tr><td>赌博</td><td>18</td><td></td></tr><tr><td>喝酒</td><td>22</td><td></td></tr><tr><td>干小买卖走私</td><td>23</td><td></td></tr><tr><td>抽烟</td><td>37</td><td></td></tr></tbody></table><p data-pid="qA0imAaD">这两个时期 偷懒逃跑士兵的比例没变 而人数却增加了 所以这些原因其实并不是真的原因 一定在这背后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这种逃跑现象</p><table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tbody><tr><td>家庭农业</td><td>家庭手工业</td><td>原因</td><td></td></tr><tr><td>18</td><td>20</td><td>赌博</td><td></td></tr><tr><td>20</td><td>18</td><td>喝酒</td><td></td></tr><tr><td>22</td><td>25</td><td>干小买卖走私</td><td></td></tr><tr><td>40</td><td>37</td><td>抽烟</td><td></td></tr></tbody></table><p data-pid="cNQxhNoE">我们发现不同家庭背景的士兵 逃跑的比例差不多 所以这家庭背景不是逃跑偷懒的主要原因</p><p data-pid="r0kfCNwL">出国访问 发现A国军队军容严正 没有逃跑的迹象 然后又考察了一些国家</p><p data-pid="Y2-vECck">考虑到各个国家的情况可能不一样 比如民族性 </p><table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tbody><tr><td>民族</td><td>逃跑</td><td>军饷</td><td></td></tr><tr><td>A国伊斯兰</td><td>4</td><td>100</td><td></td></tr><tr><td>B国伊斯兰</td><td>13</td><td>30</td><td></td></tr><tr><td>C国黄种人</td><td>18</td><td>20</td><td></td></tr><tr><td>D国白人</td><td>6</td><td>50</td><td></td></tr><tr><td>E国既有白人和黑人的混合民族国家</td><td>7</td><td>50</td><td></td></tr></tbody></table><p data-pid="gAFyLX2S">为了确定这个关系 由于各国的条件不一样 如何确定这个解释因素呢 小曾决定在本国搞个试点 到不同省份招募自己的部队 俗称“香军” 并记录逃跑的士兵数量</p><table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tbody><tr><td>省份</td><td>逃跑</td><td>军饷</td><td></td></tr><tr><td>江东省</td><td>3</td><td>100</td><td></td></tr><tr><td>胡兰省</td><td>14</td><td>30</td><td></td></tr><tr><td>东海省</td><td>18</td><td>20</td><td></td></tr><tr><td>胡建省</td><td>7</td><td>50</td><td></td></tr><tr><td>光东省</td><td>8</td><td>50</td><td></td></tr></tbody></table><p data-pid="IDWxxERW">有人提出是不是 江东省的文化水平比较高 导致他们顾及自身脸面 所以逃跑率较低</p><p data-pid="l28n6W2r">于是 小曾参考了同样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东海省 发现逃跑率高的离谱 显然文化智力教育水平并不是逃跑的主要原因</p><p data-pid="FfO1IRP5">最后 小曾得出结论 军队人员的逃跑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军饷 本朝以低饷银为主 所以训练时间不能保证 士兵不得不出去做小买卖养家糊口 有些懒惰的士兵或者做买卖赚了小钱 有时间就去赌博 喝酒 抽大烟 于是小曾决定自己成立的“香军” 搞高饷银制度</p><p data-pid="00rlRFF7">自从搞了高饷银制度 小曾想这样军纪好多了 大伙每天都在操场上练习 再也没有出去做买卖 也没有时间赌博了 还搞了个现代银行钱庄 把士兵们多余的钱存了起来 定期给家里汇款 这样士兵们几乎没余钱赌博 喝酒了 酗酒和赌博现象大大减少了 将抽大烟的都强制戒烟转去做后勤去了 这样的人是无战斗力的 抓住主要矛盾后 小曾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于是 志得意满 要上场打仗了 </p><p data-pid="sl5yRuIW"><b>一触即溃的原因</b></p><p data-pid="xMA0MT_T">刚一打起来 士兵们一触即溃 扔下长官就跑了 果然是文人出身纸上谈兵 小曾初出茅庐 感到深深的挫败感 但是文人的性格使得他又开始搞起了调查研究 这回他发现了问题 为什么士兵们一打就跑呢 </p><p data-pid="7aWyw8xU">他将士兵按地区进行了划分 某地A营 B营 C营 似乎A营逃跑的人数最多 但是A营人数最多 包括了各个地方的人员 如果按平均来看 其实A营逃跑的人数不算特别多 B营逃跑人数中等 C营逃跑看上去人数最少 </p><p data-pid="q7x4h4Xy">从上表看 由于A营人数多一些 其实比例差别不大 只是C营的逃跑率低一些 我们再按地区细分看看如下</p><table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tbody><tr><td>人数百分比</td><td>江东省</td><td>东海省</td><td>胡兰省</td></tr><tr><td>A营</td><td>30</td><td>30</td><td>40</td></tr><tr><td>B营</td><td>40</td><td>40</td><td>20</td></tr><tr><td>C营</td><td>5</td><td>5</td><td>90</td></tr></tbody></table><p data-pid="ycPzJPfL">我们发现C营的逃跑率低 胡兰省人员占据比较多 是不是由于地区原因造成的呢 所以 由此我们得出两个解释 1 胡兰省的军队战斗力比较高 或者2 某种与家乡有关的凝聚力使得战斗力增加</p><p data-pid="gpRQTo6Z">从胡兰军队 几年前与目前对比 胡兰系军队占比比率没变 但是前后逃跑率在增加 这和是不是胡兰人好像关联不大 既然胡兰军队逃跑率也在增加 一般其余纯系的部队战斗力也是一样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造成了C营战斗力较强呢 </p><p data-pid="s4BVI-02">经过调查 小曾发现清军大多数是抽调临时组成的部队虽然都是胡兰人 但是是从不同地区抽调的 而C营恰好是比较集中 由此 我们再细分</p><table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tbody><tr><td>人数百分比</td><td>抽调比例</td><td>熟识度</td><td>逃跑比例</td></tr><tr><td>胡兰军E营</td><td>30/30/40</td><td>30%</td><td>10</td></tr><tr><td>胡兰军C营</td><td>5/5/90</td><td>90%</td><td>6</td></tr><tr><td>胡兰军F营</td><td>40/40/20</td><td>40%</td><td>13</td></tr></tbody></table><p data-pid="ms-oh7tv">我们发现彼此之间熟识度高的逃跑比例很低 那么这熟识度是先天选择的 还是后天战斗中形成的呢 从而对于战斗力起作用呢</p><p data-pid="LBbsAT2x">也就是说他们本来就熟识 还是后面战斗后再相识 从而导致的呢 我们看了E营 和F营发现抽调而来 后熟识的战斗力会差一些 逃跑率高一些</p><p data-pid="qiWhYp5s">既然不是后天形成的 那么应该是先天选择的 再次深入调查 发现C营的士兵都是某将军老罗自己募兵的 从开始就跟着自己 所有的战斗 老罗都能看到 他们的每一次战斗 都可以有晋升机会 士兵感恩 也愿意效命</p><p data-pid="5MUjUi3q">得到结论后 小曾决定每次募兵都由自己亲自选定将领 然后再由将领亲自选兵 打仗时 如果将军战死 如无继任 统统回乡遣散 所以士兵愿意效命 保护将军</p><p data-pid="fT_LyRpI"><b>勇于献身的原因</b></p><p data-pid="imVQncU7">经过几年 小曾又发现一规律 士兵被俘舍身往死的概率比以前高了很多 想要探究什么原因造成的 于是他调查了各国的数据做了统计</p><p data-pid="sYfPHd_b">各国士兵捕获自杀率</p><table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tbody><tr><td>国家</td><td>捕获自杀(按照人员百分比)</td><td></td></tr><tr><td>A国</td><td>5</td><td></td></tr><tr><td>B国</td><td>8</td><td></td></tr><tr><td>本国香军</td><td>15</td><td></td></tr></tbody></table><p data-pid="iYfQvUI0">为避免国与国的文化 教育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 而后他又对比了本国军队 各省士兵捕获自杀率</p><table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tbody><tr><td>国家</td><td>捕获自杀(按照人员百分比)</td><td></td></tr><tr><td>江东省</td><td>6</td><td></td></tr><tr><td>海东省</td><td>9</td><td></td></tr><tr><td>本省香军</td><td>13</td><td></td></tr></tbody></table><p data-pid="x_CeDBQS">这个还是仅仅按照士兵来算的 如果按照校尉 军官来算 这个献身率更高</p><table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tbody><tr><td>等级</td><td>捕获自杀(按照人员百分比)</td><td></td><td></td></tr><tr><td>士兵</td><td>10</td><td></td><td></td></tr><tr><td>校尉</td><td>15</td><td></td><td></td></tr><tr><td>将军</td><td>20</td><td></td><td></td></tr></tbody></table><p data-pid="3DnQyv2-">有人提出是不是本军营中的都是后来新募的香军士兵 血气方刚 所以不怕死 小曾查了新兵上战场的比例很小 而且时间上基本是训练一年以上才上战场 有人提出是不是丰厚的抚恤金 小曾发现除了饷银高 香军抚恤金与别的省的军队并无不同 而且服役时间越长 这个献身率越高 于是 他观察了军营中 各个将军的管理方法 由于香军大部分将军都是儒将 所以每天都有讲习 儒家保家卫国的经典 以及岳飞等爱国将领的舍生取义的故事 而且编一些爱民的军歌 这些都使得军人有了极高的利他性 与爱国心 他发现越是精英的部队 比如老罗的部队 荣誉感越强 牺牲者越多 越是服役时间长的 愿意牺牲者越多 </p><p data-pid="2U8qmSnw">于是 他得出结论 爱国精神的培养是军人愿意献身 战无不胜的原因</p><p data-pid="3avRkiYA"><b>军民一体的原因</b></p><p data-pid="O5wduSNU">小曾发现他带的香军战斗力很强 但是百姓普遍支持他要征讨的“安平军” 于是好奇心又使他继续进行深入调查 他派出很多细作潜入对方的领地 进行深入查访 </p><table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table" data-size="normal" data-row-style="normal"><tbody><tr><td>平安军</td><td>士兵阵亡率</td><td>百姓支持率</td><td></td></tr><tr><td>A地</td><td>20</td><td>15</td><td></td></tr><tr><td>B地</td><td>30</td><td>18</td><td></td></tr><tr><td>C地</td><td>50</td><td>25</td><td></td></tr></tbody></table><p data-pid="vjD4zGDQ">根据不同的地方 平安军的阵亡率 他得出了阵亡与百姓支持成正比 </p><p data-pid="zFI4Ch3-">有人指出 在战争期间 间谍的统计不准 但是每一个地方都是如此 而且是成一定比例的上升 绝不是偶然的 有人提出战争时期 当地政府特殊管理造成的 但是 他发现几乎每个地区的政府都是如此 由此他得出这个解释准确度很高 他还发现当地勇于参加平安军的热情很高 越高的地方 支持率相应也越高 这和百姓参与政治 不满足于目前体制 应该有很大关系</p><p data-pid="D78HOPvt">大家读完这篇略带玩笑的小故事 再回头去看看教员讲的调查研究 或者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等文章 可能理解性会好一些 教员调查的过程应该也是遵从社会学的这些方法来的 这可能是由于教员大量的在北大阅读这些社科类论文打下的基础</p><p data-pid="WORX6z3-"> 未完待续。。。</p><p data-pid="DbRj7WWC">参考文献</p><p data-pid="WrZ-RhtB">L 曾国藩传 张宏杰</p><p data-pid="rj85ykkg">L 自杀论 涂尔干</p></div><blockquote><p>本文使用 <a href="https://www.jianshu.com/p/5709df6fb58d" class="internal">文章同步助手</a> 同步</p></blockquote>

相关文章

  • 从自杀论到香军考察报告

    八一建军节 打算发布的 有点晚了 本故事纯属虚构 仅仅为了面向广大阅读社会学著作有困难的人士或者对时政学习分析...

  • 香军婚礼

    今天香军婚礼,她笑的很开心,为她高兴。虽然在我看来,家乡偏僻,婚礼简陋,老公一般,但是她笑的很开心,感觉到她很...

  • 从评论到专注

    刚看到 @会说话的猫 回复了我昨日的对他某篇关于感情的文章。于是看了一下我惊讶地发现她正在一一回复评语。这可是要...

  • 从理论到实践?

    过去自己学了不少的方法论,或者记录了不少的方法论,但是看现在自己的行为,在真正面对问题的时候,有多少次是按照前人的...

  • 从评论到编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更乐忠于读甚于写,可能从读书伯乐葉葉素心[https://www.jianshu.com/...

  • 从信息论到GAN

    本文希望能从信息论开始整理,最后完成以信息论为基础的生成对抗网络的发展思路。本文讨论的文章如下:GANLSGAND...

  • 弱水三千,取一瓢说给您听(五):蔡元培先生选择的礼仪

    这些天事情多,没有腾出时间来写考察报告,今天看到钟科写的这么精彩的考察报告,我想要赶紧抽出时间来写了,于是抽空整理...

  • 冷暖关系从理论到实践

    今天说下冷暖关系。理论到实践我们感受一下。实践才是硬道理。 下面看图说话。这是一副没完成的月季。不用管别的。就一个...

  • 组培——从理论到实践

    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八月的暑气还未到全...

  • 【 Android 】RecyclerView 从理论到实践

    示例项目采用:MD + MVP + Retrofit2 + Gson + RxJava2 + Realm 示例项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自杀论到香军考察报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pe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