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有必要理解“大衍之数五十”。也就是运算的基数,何以定为50?
凭据《周髀算经》,先秦人已经知晓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其算式:
(3×3)+(4×4)= 25
5×5 = 25
不难理解,两个二十五,是算出来的,用于证明“勾股定理”,故《说卦(上)》言“大衍之数五十”。那么,又言“其用四十有九”,为什么?
奇偶成对,一阴一阳。而将50分成如此二个整数,做不到。换作49,就能做到,共有24种情形,见下表: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28017/32ee5cef409a2633.jpg)
显然,把49支蓍草棍,随机分成两堆,必是表中的一种情形。此操作,乃算卦的起始步骤。
二
《国语·晋四》讲到“重耳筮卦”,有“贞屯悔豫”的提法。由此可见,算卦先贞后悔。按《说卦(上)》所言,贞卦操作,先走四步,即“四营”。
——分二。准备好49支蓍草棍,随机分成两堆。
——挂一。将一堆放到一旁,也就是将一堆先闲置起来。
——揲四。对动用的一堆,一次从中拿出四支,直至剩余不足四支或无剩余。
——归奇。剩余的支,会是四种结果中的一种,或0支,或1支,或2支,或3支。
接着,对闲置一堆,做同样操作。请注意一点:若前一堆没有剩余,此堆必有剩余。对此,读者可用上表所列情形去做验证。实质上,“四营”操作,是先将49随机分成两个整数,再用4分别去除其中一个整数,而取商的余数,并相加两个余数。
到此,还没完,得“再扐而后挂”。也就是重新走一遍“四营”,但对闲置一堆不操作,也就是永久“挂”在那。
如此这般,求了三次余数,其累加结果,或1,或2,或3,或4,或5,或6,或7,或8,或9。奇数则得一阳爻,偶数则得一阴爻。一卦有六爻,三六一十八,故《说卦(上)》言:“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据此,重耳贞得屯卦,其所获得的三次累加的六个余数,必是偶奇偶偶偶奇。不仿假设为294643,其相应卦象为䷂。
三
贞卦,三次累加的六个余数的前后排列,何以知是按着上、五、四、三、二、初?《说卦(下)》有言:“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2005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董珊,在杭州书锦堂看到一个带铭文的铜戈,见下:
董珊解读:一六一一一六,曰鼎止直、鼎黄耳奠止。五六一一五八,尤。
显然,两个数字卦的排列,均为奇偶奇奇奇偶,乃鼎的卦象䷱。这就佐证了,三次累加的六个余数的先后排列,当从“上”到“初”。
同时,也佐证了三次累加的六个余数,其取数区间为正整数1到9。
四
悔卦,先要理解“策”。按《说卦(上)》所言,乾、坤的策分别定为216、144。为什么?合为360,这是按一月三十天、一岁十二个月的纪历天数。
乾有六个阳爻,则求得一阳爻为36;坤有六个阴爻,则求得一阴爻为24。据此,算出其它各卦的策。不仿以屯卦为例,其有二个阳爻、四个阴爻,算式如下:
(36×2)+(24×2)= 168
然后,按策的数值,进行归类,可制作一张“六十四卦策表”,如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28017/a1a5bbd70bdf82ee.jpg)
至此,备好卦图,也就是“圆方图”,按《说卦(上)》所言,“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操作悔卦。
前面已假设重耳所贞屯卦,为294643。前三位表示上八卦,即☵,含在卦图“内方”的坎列卦中;后三位表示下八卦,即☳,含在卦图“内方”的震行卦中。进而,在坎列震行,对照“六十四卦策表”,找出与屯卦同策(168)的卦,即“引而伸之”。其结果:列有坎、蹇,行有震、颐。
屯卦序号为3,属阳卦,故在卦图“内方”算间距时,屯卦为1(若贞卦属阴,则所贞得的卦为0)。进而,以屯卦为基点,在列,坎卦间距3,蹇卦间距4;在行,震卦间距3,颐卦间距2。从中取大数,即“触类而长之”,故有算式:
9 一 4 = 5
6 - 3 = 3
如此这般,锁定豫䷏。可以说,这已具有解析几何的坐标属性。
当然,这是按“悔豫”而设计“贞屯”的三次累加的六个余数。实际上,会出现余数不够减的情况,也就是悔不成卦。对此,北宋《太平御览》卷328兵部59,其所摘录《六韬》的一段话可佐证,即:“武王使散宜生卜伐殷。钻龟,龟不兆;数蓍,蓍交而折”。
五
贞卦与悔卦,犹如山连山,连山者也。比对两卦的象,如屯䷂与豫䷏,没有唯一的一对一阴一阳的爻,因而取卦之辞而解卦。这就犹如进山寻宝,归藏者也。
那么,是取卦之辞?还是取爻之辞?又怎样取“用九”、“用六”?在《春秋左传》中,皆找到答案。
鲁襄公九年。“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也。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
上文中黑体字,为卦之辞。对比两卦象,没有唯一的一对一阴一阳的爻,故知不能取爻之辞,而取卦之辞。
鲁庄公二十二年。陈国公子完,“其少也,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陈侯使筮之,遇观䷓之否䷋,曰:是谓'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
上文中黑体字,为爻之辞。对比两卦象,四爻为一阴一阳且唯一的一对,故知不能取卦之辞,而取爻之辞。
鲁昭公二十九年。蔡墨认为有龙曰:“《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上文中,分别将姤、同人、大有、夬、坤等象与乾的象比对,并对照各自爻之辞,可读出:贞乾悔坤,取“用九“,即“见群龙无首吉”。并且,类推出:贞坤悔乾,取“用六”,即“利永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