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学的效果又如何呢?
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各地纷纷分批次开学了,同学们终于迎来了上学的”春天”。
2020年5月6日,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走进了校园,在老师的有序安排下,同学们仍时时刻刻地不忘疫情,时刻准备着,做好预防新冠病毒的工作。
开学第二天,老师对第一至第五单元的网课学习情况检测一下效果如何?
结果令人堪忧,可以说是一塌糊涂四个字。全班80人,最高的一个考了96分,5个80分以上的,70分以上的5个,剩下的全部不及格,这就是两个多月的收获,这也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分析一下:上网课出发点是好的,也是特殊时期的最佳选择。但由于孩子的自觉性不是太好,注意力不太集中,由于脱离了老师的视野,导致了有的孩子我行我素,随心所欲,稍微不注意,一堂课的知识点就过去了,试想,那你肯定是听得糊里糊涂,一知半解的,不像在学校里,老师既要管好纪律,又要管好学习情况,有时讲一遍不懂,再讲第二遍,第三遍,直到你真正地掌握了。
上网课是今年疫情下的新生事物,同学们有的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适应下来。以前,在学校,老师是可以来回巡视,发现错误可以及时订正,真正做到了趁热打铁,有的放矢。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声有色的鲜活的课堂,有激情的课堂,是思维碰撞的课堂。说白了,就是老师和学生有问有答的课堂,互动的效果较好。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上网课同样一样的,网课也有它的局限性。譬如:在上长度单位、时间单位这个知识点,网课学习只是就知识教知识,不是那么直观,看似简单,但学生掌握起来很难,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果在课堂上,学习长度单位这个知识点,老师会拿来实物图,直尺,刻度尺,结合实际情况,做出一米有多长?一米有多分米?一分米有多长?一厘米有多长?一毫米有多长?用手做出示范,让同学用手乍一乍,让学生走上讲台,互相测量身高,让学生真实地看到,动手,记在心里,这样效果会更好的,这是网课学习做不到的。试卷上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填合适的单位,有一题:课桌的高大约是7(……),大部分的学生都填米了,简单吧,课桌,学生又熟悉吧。但主要是学生没有弄清楚1米大约有多长?在他的心里没有这个概念。另一道:中午人休息的时间大约1(……),大部分的学生都写分钟了,原因就是小时、分钟、秒的概念没掌握,针对这一题,我因势利导,说,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同学们顿时恍然大悟,明白了1小时一段时间有多长了。
实践告诉我们:网课学习只适合极少数的孩子,不利于众多的孩子学习。
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有问有答、与学生一道参与学习,那才是孩子真正的课堂,真正的学习。
你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