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容易变得油腻,思想懒惰,身体就容易发胖。为了摆脱中年油腻,不如和我一起学习算法来烧烧脑子,燃烧你的卡路里。
烧脑题目:如何在 O(n) 的时间复杂度内按年龄给 100 万用户信息排序?
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下三个线性排序算法。
前几篇文章介绍了几个常用的排序算法:冒泡、选择、插入、归并、快速,他们的时间复杂度从 O(n^2) 到 O(nlogn),其实还有时间复杂度为 O(n) 的排序算法,他们分别是桶排序,计数排序,基数排序,因为这些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线性的,所以这类算法也叫线性排序。
你可能会问了,为什么这些时间复杂度低至 O(n) 的排序算法会很少使用呢? 那就是因为这些排序算法对待排序的数据要求比较苛刻,这些算法理解其来比较简单,学习这类算法重要的是掌握它们的适用场景。下面我给出每一种算法的实现思路,Python程序实现和应用场景。
1、桶排序
桶排序,可以这样去理解:想像你面前有 m 个桶,有一堆待排序的 n 个数据,可以将这 n 个数据先按次序划分成 m 个区间,对应依次放入这 m 个桶里,然后对每个桶内的数据进行排序,再依次从 1 到 m 个桶里依次取出就得到有序的结果。
换成这样描述会更容易理解。假如要对 100 个订单的金额进行排序,订单的金额都是整数,订单金额从 1 到 100 不等,那么可以将这 100 个订单分成 10 个区间,放到 10 个桶中,1 至 10 元的放在 1 桶,11 至 20元的到 2 桶... 91 至 100 的放到第 10 个桶中,然后对每个桶内的数据进行快速排序,再依次从1 桶、2 桶、3 桶 、10 桶取出元素,就得到有序的订单信息。
你可能会问了,假如桶的个数是 m,每个桶中的数据量平均 n/m, 这个时间复杂度明明是 m*(n/m)*(log(n/m)) = n log(n/m),怎么可能是 O(n) 呢 ? 这个问题非常好,原因是这样的,当桶的个数 m 接近与 n 时,log(n/m) 就是一个非常小的常数,在时间复杂度时常数是可以忽略的。比如极端情况下桶的个数和元素个数相等,即 n = m, 此时时间复杂度就可以认为是 O(n)。
编程思路
1、初始化桶的大小为K
2、获取 n 个数据中的最大值 max,最小值 min
3、将数据放入到 n/K +1 个桶中,a[i] 放入哪个桶的规则为 (a[i]-min)/K
4、对 n/K 个桶分别进行快速排序并输出。
算法实现 Python 版
#encoding = utf-8
import random
from quick_sort import quick_sort
DEFAULT_BUCKET_SIZE = 5
def bucket_sort(data_list,bucket_size = DEFAULT_BUCKET_SIZE):
length = len(data_list)
min = max = data_list[0]
#寻找最小值和最大值
for i in range(0,length):
if data_list[i] < min:
min = data_list[i]
if data_list[i] > max:
max = data_list[i]
#定义多个桶并初始化
num_of_buckets = (max - min) // bucket_size +1
buckets = []
for i in range(num_of_buckets):
buckets.append([])
#将数据放入桶中
for i in range(0,length):
buckets[(data_list[i] - min)//bucket_size ].append(data_list[i])
#依次对桶内数据进行快速排序
data_list.clear()
for i in range(num_of_buckets):
print(f"第{i}个桶排序前的内容是{buckets[i]}")
quick_sort(buckets[i])
# print(f"第{i}个桶排序后的内容是{buckets[i]}")
for data in buckets[i]:
data_list.append(data)
if __name__ == "__main__":
data_list = [random.randint(0,15) for _ in range(0,15)]
print(data_list)
bucket_sort(data_list)
print(data_list)
执行结果如下所示:
[13, 7, 12, 7, 8, 14, 3, 10, 1, 13, 0, 0, 4, 3, 5]
第0个桶排序前的内容是[3, 1, 0, 0, 4, 3]
第1个桶排序前的内容是[7, 7, 8, 5]
第2个桶排序前的内容是[13, 12, 14, 10, 13]
[0, 0, 1, 3, 3, 4, 5, 7, 7, 8, 10, 12, 13, 13, 14]
这里请注意:如果桶内的数据极不均匀,极端情况下,只有一个桶有数据,那么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就退化为 O(nlogn)。因此桶排序适合对每个区间内分布比较均匀的数据进行排序。
桶排序适用场景
桶排序适合外部排序,外部排序就是数据在内存之外,比如磁盘上,数据量比较大,无法一次性读入内存。举个例子,假如老板给你一份 10 GB 大小的文件,是订单的交易明细数据,要求你按订单金额从大到小排序,而你的内存内有 4GB,实际可用内存只有 2 GB,那么此时就是桶排序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
将文件逐行读入内存(几乎每个编程语言都可以),扫描并记录最小值,最大值,假如最小值为 1 元,最大值为 10 万元,且都为整数,不是整数也没关系,可以先乘以 100 换成整数,排序后再除以 100 还原。
-
设置初始的桶大小为 1000,也就是说每 1000 元做一个分区,放在一个桶内,这样就有 10万/1000 = 100 个桶。再次逐行读入文件,订单金额在 1 到 1000 元的放在第 1 个桶里,在 1001 到 2000 元的放第 2 个桶里,依次类推,这里的桶是个形象的比喻,其实就是对应磁盘上的文件,这里的放,其实就是逐行写入磁盘上的文件中,相当于将 10 GB的文件分隔成 100 个小文件。
-
如果订单金额是均匀分布的,那么这 100 个小文件平均每个占内存 100 MB。第一次分区后如果小文件均小于可用内存大小,那么可以依次对这些小文件数据全部读入内存进行快速排序,排序完再写回磁盘,最后依次读取这些小文件并输出到一个大文件中,达到排序的效果。如果仍有小文件超过可用内在,那么再对该文件再次分区,直到可用内存能容下为止。
2、计数排序
计数排序是桶排序的一种特殊情况,当待排序的元素的最大值为 K 时,就把数据划分为 K 个桶。每个桶内的数据都是相等的,这样就节省了桶内排序的时间。
典型的应用场景就是:高考分数排名。高考成绩满分 750 分,就设置 751 个桶,对应 0,1,...750 的分数,只需要将数百万的考生按成绩放在每个桶中,再依次从每个桶中输出学生信息,就完成了排序。
那么,为什么叫计数排序呢?为方便描述,假如有 8 个考生,满分为 5 分,他们的成绩分别为 2,5,3,0,2,3,0,3。那么就设计 6 个桶,简单点,定义数组 B[6] 表示 6 个桶,每个桶存放该分数的考生个数,只需要遍历一下考生成绩,即可得到桶 B[6] = [2,0,2,3,0,1] ,B[3]=3 表示成绩为 3 的考生有 3 个,而成绩小于 3 的考生前面有 4 个,也就是说成绩为 3 的考生,应该排列在有序数组的 5,6,7 三个位置,如何得到其他分数所在的位置呢?
首先对 B[6] 累计求和,得到新的 B[6] = [2,2,4,7,7,8],B[3]=7 就表示小于等于 3 分的考生个数为 7 个。
根据 B[6] = [2,2,4,7,7,8] 和初始序列 2,5,3,0,2,3,0,3,我们可以得到有序序列 [ 0,0,2,2,3,3,3,5 ] 。这里使用另外一个数组来计数的实现方式非常巧秒,如下所示:
#encoding=utf-8
#实现极客专栏 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 第13节 线性排序中的计数排序算法
def counting_sort(data_list):
length = len(data_list)
#定义桶
bucket = []
max = data_list[0]
for d in data_list:
if d > max:
max = d
#初始化
for i in range(max+1):
bucket.append(0)
#计数
for i in range(length):
bucket[data_list[i]] = bucket[data_list[i]] + 1
##累加
for i in range(1,max+1):
bucket[i] = bucket[i]+bucket[i-1]
#计数排序,定义结果数组并初始化
result = []
for i in range(length):
result.append(0)
#从尾至头查找分数在result的插入位置,如果从头到尾的话就不是稳定的排序算法。
for i in range(length-1,-1,-1):
result[bucket[data_list[i]]-1] = data_list[i]
bucket[data_list[i]] = bucket[data_list[i]] -1
#将结果复制到原来的数组中,达到修改传入数组的效果
for i in range(length):
data_list[i] = result[i]
if __name__ == "__main__":
data_list = [2,5,3,0,2,3,0,3]
print(data_list)
counting_sort(data_list)
print(data_list)
执行结果如下所示:
[2, 5, 3, 0, 2, 3, 0, 3]
[0, 0, 2, 2, 3, 3, 3, 5]
计数排序适用场景
计数排序只能用在数据范围不大的场景中,如果数据范围 k 比要排序的数据 n 大很多,就不适合用计数排序了。而且,计数排序只能给非负整数排序,如果要排序的数据是其他类型的,要将其在不改变相对大小的情况下,转化为非负整数。
3、基数排序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排序问题。假设我们有 10 万个手机号码,希望将这 10 万个手机号码从小到大排序,你有什么比较快速的排序方法呢?
如果直接用快排,时间复杂度是O(nlogn),如果使用基数排序,时间复杂度为O(n)。
手机号码这类数据有个特点:定长,只要前面某一位大小确定,后面的位就不需要在一一比较。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稳定的排序算法,先按照最后一位来排序手机号码,然后,再按照倒数第二位重新排序,以此类推,最后按照第一位重新排序。经过 11 次排序之后,手机号码就都有序了。
根据每一位来排序,我们利用上述桶排序或者计数排序,它们的时间复杂度可以做到 O(n)。如果要排序的数据有 k 位,那我们就需要 k 次桶排序或者计数排序,总的时间复杂度是 O(k*n)。当 k 不大的时候,比如手机号码排序的例子,k 最大就是 11,所以基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就近似于 O(n)。
这里给出我自己实现的代码(python)
#encoding=utf-8
import random
class phone_num(object):
num = ""
def __init__(self,num=""):
self.num = num
def get_bit(self,bit):
return int(self.num[bit-1:bit])
def __str__(self):
return self.num
def __repr__(self):
return self.num
def radix_sort(data_list):
radix = 11
##借助稳定排序算法从尾至头排序 radix 次
for i in range(radix,0,-1):
counting_sort(data_list,i)
#改写的计数排序,方便基数排序调用,radix 指示是待排序数据的哪一位
def counting_sort(data_list,radix):
length = len(data_list)
#定义桶
bucket = []
max = data_list[0].get_bit(radix)
for i in range(length):
if data_list[i].get_bit(radix) > max:
max = data_list[i].get_bit(radix)
#初始化
for i in range(max+1):
bucket.append(0)
#计数
for i in range(length):
bucket[data_list[i].get_bit(radix)] = bucket[data_list[i].get_bit(radix)] + 1
##累加
for i in range(1,max+1):
bucket[i] = bucket[i]+bucket[i-1]
#计数排序,定义结果数组并初始化
result = []
for i in range(length):
result.append(0)
#从尾至头查找分数在result的插入位置,如果从头到尾的话就不是稳定的排序算法。
for i in range(length-1,-1,-1):
result[bucket[data_list[i].get_bit(radix)]-1] = data_list[i]
bucket[data_list[i].get_bit(radix)] = bucket[data_list[i].get_bit(radix)] -1
#将结果复制到原来的数组中,达到修改传入数组的效果
for i in range(length):
data_list[i] = result[i]
def create_phone_num():
prelist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7", "150", "151", "152",
"153", "155", "156", "157", "158", "159", "186", "187", "188"]
randomPre = random.choice(prelist)
Number = "".join(random.choice("0123456789") for i in range(8))
phoneNum = randomPre +Number
return phoneNum
if __name__ == "__main__":
data_list = [phone_num(create_phone_num()) for _ in range(10)]
print("排序前")
for i in data_list:
print(i)
radix_sort(data_list)
print("排序后")
for i in data_list:
print(i)
代码的最开始处,先定义电话号码的类,并实现返回某一位数值的函数get_bit(),这样在计数排序函数中根据某一位来排序了,也可以直接使用字符串数组,只不过那样写的话代码的可读性不好。代码还修改了计数排序函数,使之适用于基数排序。在排序前随机的生成了 10 个手机号码,执行结果如下所示:
排序前
13834120744
13512786443
13243514461
13602161246
18691910549
14759154249
13080747777
13890979666
13995122272
15248505554
排序后
13080747777
13243514461
13512786443
13602161246
13834120744
13890979666
13995122272
14759154249
15248505554
18691910549
可以看出,基数排序调用了 11 次计数排序对手机号码进行排序,每次计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 O(n),因此使用基数排序对类似这样的数据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也为 O(n)。
基数排序的适用场景
基数排序对要排序的数据是有要求的,需要可以分割出独立的“位”来比较,而且位之间有递进的关系,如果 a 数据的高位比 b 数据大,那剩下的低位就不用比较了。除此之外,每一位的数据范围不能太大,要可以用线性排序算法来排序,否则,基数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就无法做到 O(n) 了。
在实际应用中,字符串之间排序就可以使用基数排序,如果待排序的字符串位数不一致,可以通过在字符串尾部补 0 来使他们位数一致,这与小数转整数后再排序的道理是一致的。
解答开篇
到这里,我想你已经知道如何给根据年龄给 100 万用户排序了,就类似按照成绩给 100 万考生排序。我们假设年龄的范围最小 1 岁,最大不超过 120 岁。我们可以遍历这 100 万用户,根据年龄将其划分到这 120 个桶里,然后依次顺序遍历这 120 个桶中的元素。这样就得到了按照年龄排序的 100 万用户数据。
系列文章:
(完)
加个人微信公众号 somenzz,获得原创技术干货,和你一起学习。
imag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