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巴革什扎河畔有一个寂静的小镇叫杨柳镇。杨柳镇上沿途都种有杨柳。公路随着河流延伸到远方。小镇上大多居住的是藏族人。小镇上修得最好的房子就是学校,其次是一个农商银行的网点。表姐家就在银行的旁边。
这个小镇让我想到八十年代的家乡。生活节奏慢,唯一按时上下班的就是学校。孩子上学也不着急。九点钟才到正式上课。镇上有一个小卖部,里面的东西种类也不多。旅游的车辆从小镇上一闪而过,很少停留。牛和羊在街上悠闲地散着步,趴在街中央晒太阳。接送孩子的妇女,一边拿着纺锤纺着羊毛,一边聊着天往学校走去。
孩子们放学时学校门口就热闹些,但一出了校门又分散开去。暧暧的阳光照在小镇上,小镇上的风很大,吹动着每家屋顶上的经幡迎风招展。革什扎河水流湍急,镇上有一个微型发电站。我们参观了一下机房,里面有两台发电机在不停地转动。机房建得还算牢固,可是旁边的辅助用房是建于七十年代的木头房已经摇摇欲坠了。上面还写着一些模糊不清的口号一看就知年代久远。发电厂里杂草和鲜花共同生长,一看就是没有打理过的。这样显得比较原生态。
镇上也有卫生院。今天是给孩子们注射疫苗的日子,附近的家长都带着小孩子过来了,医院里一片小孩子的哭声打破了平时的宁静。医院的药房里的药也不齐全。小镇的人平时伤风感冒就随便请医生开点药吃,严重一点的病人都到丹巴城里去了。这让我想到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经常到乡卫生院帮曾祖母买药的情景。医院里有一棵核桃树结着小小的青青的果实。花椒和核桃是这里随处可见的经济作物,每家每户都有。
镇上还有一个当地的画家。在他小画室里放着许多作品。大多是具有藏族风情的糖卡画。据说有的还卖到国外去了。可是他的画室却很简陋,作画的工具却很简单,画板是从工地上捡来的一块竹胶板,上面还带有水泥灰。可是他画出的画却是那么鲜艳夺目。线条流畅,人物表情生动,顾盼生辉。我想见见这位画家,可是等了好久也不见人。门就一直这么敞着,也不人跑哪儿去了。我就静静地站在那儿欣赏了一下他的画,画得的确不错。
小镇上还有一个木匠,做藏式家俱。他的家俱是全手工打造的。他的店就在小镇街头的第一家。革什河扎河就从他的门前流过。太阳出来了他在做家俱,月亮出来了他在做家俱,刮风时他在做家俱,下雨时他在做家俱。总之一年四季他都在做家俱。对自己的家俱是精益求精。所以他的家俱是供不应求。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还有这样的匠人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小镇上所有的人都是邻居又是朋友。他们之间讲的都是当地藏语方言,我一句也听不懂。他们和我讲话时就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显得很生硬却很真诚,当地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文字采用的是汉字,但是他们的提款机上却标有藏文。小朋友们因为学习汉语讲话普通就没有那么生硬。
当地人修房子很少用钢筋水泥。他们都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石头和粘土再加木头做梁柱。房顶上有平台,平台上竖起尖尖的角,极具藏式风情。由于这里阳光充足,家家户户的平台上都有太阳能。这是一个古老又年青的小镇。革什扎河日夜流淌,公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旧貌换新颜。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好。日用家电一应俱全,小镇的人们对物资生活要求不高,夜里没有灯红酒绿没有喧嚣,一直都保留了原先的宁静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