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关于先秦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四人的合传。
老子没有正面去写,而是通过和孔子的对话展现。

孔子问礼
孔子適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认为孔子每天忙碌都是徒劳的,并且会损害自己的身体,清静无为才是道。
又有一次《史记》以外的记载,孔子带着弟子南宫敬叔去拜访老子。
老子热情招待并教大道礼乐,孔子受益匪浅,数日后将拜别。
老子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送别之即,还有一段非常精典的对白,显示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碰撞,摘录如下: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
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
闻孔丘此语,老子道:
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读这些对话感觉老子智慧远在孔子之上,其实不一定。道家和儒家从来都是互相贬斥,思想不同而已。
庄子不仕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tún],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对申不害的记载很简单
申子之学本於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说难》
该转对韩非的事迹进行大量描写,大篇幅引用韩非《说难》篇。
《说难》全文共八段,呈总分之结构。(参考江山文学,辛夷老师的总结:
[江山文学]http://www.vsread.com/article-635238.html
- 第一段总起:“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大凡游说的困难,在于如何了解游说对象的心理,然后用我的说词去适应他。 - 接下来用二三四段来分述要如何“适应”各种不同的“所说之心”。
第二段谈到所说之事,应该要应对所说者心之所想,若不能一矢中的,则无功而返。第三段谈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不可取,所谓“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第四段谈到游说者的语言之功用——“饰所说之所敬,而灭其所丑。”
即为游说的对象粉饰其心中美丑。
这三段,用对偶排比的句式,几乎要涵盖所有游说中遇到的情境,一贯而下语势沛然,思维辩证缜密。每段以“此之不可不知也”这样的语气总结,仿若权威之谆谆教诲,令读者产生不可不接受的心理情感。 - 第五段用伊尹和百里奚为求得君主的任用而甘心“为虏”“为庖”,来证明君子为了实现心中的追求而委屈忖[cǔn]度所说者之心是必要而且值得的。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韩非确实还兼顾了读者的心理,排除了一些质疑,以圣人之例证来达到说服读者认同观点的目的。
接下来三段,则是精彩的比喻论证,启人深思。
智子疑邻
宋国有个富人,因为天下雨毁坏了墙。他儿子说:“不修好将会被盗”,他的邻居有位老人也这么说。晚上果然丢了很多财物,他全家的人都认为他儿子特别聪明却怀疑邻居那位老人。
关其思之死
从前郑武公想要攻打胡国,反而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的君主。就问大臣们说:“我要用兵,可以攻打谁?”关其思回答说:“可以攻打胡国。”郑武公就把关其思杀了,并且说:“胡国,是我们兄弟之国,你说攻打它,什么居心?”胡国君主听到这件事,就认为郑国君主是自己的亲人而不防备他,郑国就趁机偷袭胡国,占领了它。这两个说客,他们的预见都是正确的,然而言重的被杀死,言轻的被怀疑,所以知道某些事情并不难,如何去处理已知的事就难了。
弥子瑕[xiá]失宠
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按照卫国的法律,偷驾君车的人要判断足的罪。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件事,就连夜通知他,弥子瑕就诈称主的命令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君主听到这件事反而赞美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吃完就献给卫君。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卫君对他的宠爱也疏淡了,后来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经诈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经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所以被认为孝顺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由于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因此,劝谏游说的人,不能不调查君主的爱憎态度之后再游说他。
- 第六段说的是“智子疑邻”和关其思(人名)说伐胡而被戮的故事,表达“知”(知道某些事情)不难,“处知”(如何去处理已知的事)难的观点。这两个故事的流传较为广泛,特别是“智子疑邻”的故事,但是我们现在大多从君主的角度理解这个故事,认为听从别人的意见应该客观公正,不可因为亲近的关系而偏听。站在读书的角度,我以为后人的理解和传说将韩非的思想浅化了!“智子疑邻”是人的正常心态,用故事试图扭转、改变人的正常思维恰恰是韩非所不主张的。
韩非用这个故事的本意,是让游说的人明白自己的身份和立场是否适合直言,而这,才是言辞用于不用,如何使用的高妙之所在。 - 第七段,说的是弥子瑕的故事。这个故事我们也常常听闻,而通常我们都只单纯听闻到了一个故事,然后基本上都得出了一个结论:“色衰而爱弛”,然后是女子的一声无奈叹息男子的一点隐秘傲娇。如此,韩非可能要愤愤了!
韩非所谈,是要游说者明白自己和所说者此刻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判断自己游说的方式方法。女子的色与君子之宠,这又岂是韩非所津津乐道的! - 第八段,用比喻论证的方式,谈龙之有逆鳞而言人之有逆反之心,说者不可不小心避让之。如此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韩非对人性的深刻洞悉,令人生敬!
可惜的是韩非如此洞悉人性却疏忽了他的同门李斯。照理说他应该很了解李斯才对,但是却低估了他的嫉妒心,就像孙膑未曾防备庞涓的嫉妒心。孙膑在狱中尚能佯狂自救,韩非却未能延拒毒药以等始皇帝后悔。
也许我们不能如此单以事情的结果论,但是韩非之逝于人性卑劣实在可惜!司马迁不喜韩非,认为其“极惨礉hé少恩”,但我认为光明正大的严苛,比蝇营狗苟的阴损,要勇敢得多,正义得多!
衷心感谢 江山网 辛夷老师 对《说难》的总结
http://www.vsread.com/article-635238.html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