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人的大多数从小就失去掌控感,很多时候都是按部就班地按照他人的要求去做,很少能够去思考自己想做什么。因此导致我们没有自我价值感,缺少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自我效能感低,往往处在迷茫与焦虑的状态之中。
那么要摆脱这种状态,我们首先就得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得去构建自己的价值观,也即认识自我。
那如何认识自我呢?其实我觉得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即向内觉察和向外探索。
向内觉察
所谓向内觉察,即与内心的自我对话。人与人之间进行对话会有一些原则,和自己对话时同样也有原则。
第一,无论自己表露出了怎样的感受和态度,请接纳它,不做评价,只是单纯地觉知;
第二,学会原谅自己,不要去批评自己的行为,以理解与原谅作为替代。
与内心的自我对话也可以分为常中对话以及集中对话两种方式。
常中对话
常中对话即主动去意识自己当下在做的事情,例如,在散步时,在上课时,在做其他的事情时,不妨问问自己,我现在在做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在这个时间里,我真的喜欢做这件事吗,为什么,如果不喜欢,那我更倾向于做什么呢?
这个过程不必太久,只需要当你在做一件事情时,花一点点时间感受自己当下的情绪即可,毕竟人在一天中90%的时间都是在“自动”状态的,有意识地觉察其实是一件比较消耗能量的事情,但它也是你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
集中对话
而集中对话,即花一个整块的时间进行自我对话。这里呢又可以细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是在一段时间内拿出一张纸,随心所欲地写下自己任何想到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自由进行mind wandering,不必刻意控制自己,想到啥就写啥。此时你可能会发现你会写下你平时并未注意到的想法,可能是现在自己的感受,也可能是某些自己内心的愿望,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帮助你觉察到你内心的真实想法。
第二是冥想,这里的冥想其实本质上就是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或是周边的声音,抑或是自己身体的感受等等均可。研究发现,当我们在冥想时,我们其实是很接近自己的潜意识的,即可以窥探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在冥想的过程中,你也可以问一问平时你没能得到答案的问题,例如,对于我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幸福?我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等等。
向外探索
除了跟自己进行对话,我们也需要去接受外界的信息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毕竟,认知的基础是要先获取信息。
那么信息那么繁杂,我们应该怎样去获取信息呢?或者说,我们需要获取什么类型的信息?
个人认为,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供参考):
-
自己喜欢的。即去获取那些你突然对其感兴趣的信息。例如,在某一次的偶然,你看到别人在打辩论赛,你突然来了感觉,来了兴致,此时如果你通过常中对话捕获了你当下激动的情绪,那么不妨就去试试辩论。当下的网络信息丰富,当你对某一个领域很感兴趣时,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甚至自学某一领域,例如众所周知的“B站大学”。
-
阅读 心理学 哲学等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既然是为了认识自我,这类书籍往往能给我们很大帮助。心理学往往会给我们就如何认识自我提出许多可操作的行动,以科学的视角看到自己当下的处境,例如《被讨厌的勇气》《自卑与超越》(人本主义流派)等等。同样,哲学会跟你探寻生命的意义,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会让你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能够缓解当下的迷茫与焦虑。
-
以认识自我为话题,搜索碎片化信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搜索关于认识自我的相关信息。例如B站,知乎等等。我也会推荐一些比较好的视频or文章。长期输入,再配合向内觉知,也可以让你慢慢地形成一个稳定的价值观体系。
认识自我并非易事,或许它是你人生中最难做到的一件事。但我相信,时刻保持内省,乐于接纳新事物的你,一定能够认识你自己,与自己成为最好的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