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看到一个帖子,写当年囯营饭店的菜为什么好吃,勾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星期天,家里有两件事让我兴奋,一是去公园,另一件事是去看电影。如果父母决定看电影,先要去电影院售票窗口买好电影票。那时候看电影不是想看哪场,而是你能买上哪场的票。如果电影是中午场次,父母会带着我去国营饭店吃午饭。
饭店里摆放的全是可以坐下十来个人的大圆桌,圆桌旁边是方凳子。约定俗成,按照现在说法就是拼桌。如果赶上饭口,先要占凳子——看好哪个人要吃完饭了,守在他身后,等他起身赶紧拖住凳子。然后找一个可以坐下一两个人的位置,坐在桌子边上等着自己点的饭菜。
饭菜是自己点好,付了钱,给你一个小票,票上好像是数字,叫到这个数字自己去端菜端汤。如果主食点的是米饭馒头,去主食窗口很快就端回来了。如果点的是饼、面条,那也要等着窗口的工作人员叫你。
每次去囯营饭店吃饭,我的任务就是占凳子。三张凳子摆在桌子边,我坐在中间的一张,两只手放在另外两张凳子上。父母去排队点餐,取主食端菜。
那时到饭店吃饭的多数是一两个人,而且是男人居多。我守着两张空凳子,偶尔出现过凳子被人拖走的情况,尽管我大声地说“有人有人”,那人还是不理不睬地拿起凳子走开。父亲回到桌子边上会刮着我的鼻子说“小乏货”,然后再去找凳子。
事隔多年,他们喜欢点的菜我还有印象:过油肉、木须肉、焦熘肉片、鸡蛋汤,主食是家常饼。父母带我一起去饭店基本就这几样菜换着吃,所以,你也能理解为什么当年国营饭店的厨师炒出来的菜好吃。
首先厨师上灶要熬过洗菜摘菜、切墩儿,之后在师傅的指导下上灶,没有三五年功夫,是站不到灶上掌勺的;其次饭店的小黑板上就那么十几道菜,天天炒日日做,还有规定的主配料比例,熟能生巧巧能生精,自然炒出来的菜吃起来肉嫩滑可口,配菜咸香适宜,用父亲的话说:要是让我随便用油,我也能炒出这么好吃的菜。现在想想,这才是外行看热闹。
如果母亲上班,父亲带我去吃饭,他就会带我去更远的一家饭店,点一种我至今说不出名字的主食:糯米蒸熟切成块,上面撒着青丝玫瑰和白糖;他还喜欢点盖浇饭,这两样都是我不喜欢吃的。
去国营饭店吃饭也有不如意的地方,如果吃饭的客人多,坐在桌子边上好长时间了,主食和汤都放凉了,菜还没上桌。等到端来了菜,要赶快吃,因为电影要开演了,还要骑自行车过去,还要存好车子,还要剪票进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