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悦读|你所不知道的《沉默的大多数》的打开方式

悦读|你所不知道的《沉默的大多数》的打开方式

作者: 悦读悦写悦生活 | 来源:发表于2017-09-27 10:00 被阅读356次
    文 |丰言疯语

    最近看了半卷书、一篇文,书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代表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文是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杂文集首篇同名杂文,只是这卷首一文就让自己感触颇深、不吐不快。

    常规认为文章写得好,就是要能够引起读者共鸣,让读者感觉说到自己心坎上。但个人认为,这只是好文的初级阶段,好文精进,还要让读者思有所得,发乎于文,而行于思远。《沉默的大多数》就兼具了上述两个特质。这篇文章是自己所读中比较难懂的一篇,有时甚至需要像读专业书一样逐字逐句,但自己感觉却不是晦涩难懂,而是若有所思后的茅塞顿开,倍感畅快淋漓。

    难怪有人说,“王小波的经历和文章是上一个时代的产物,但在这个时代也不过时,甚至引领着某些方向。”

    • 不读点大众心理研究,很难真正读懂王小波的沉默!

    如果没读过这篇文章,只看“沉默的大多数”这个标题,你一定和我一样,认为王小波要讲述是那些懦弱、麻木、丧失自我、逆来顺受的群体。看后才发现王小波要说的是在沉默中感受、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并且他认为从话语中是学不到思想的。

    “这个世界上有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由话语教出来的。假设如此,话语就是思维的样板......好在人不光是在书本上学习,还会在沉默中学习。这是我人性尚存的主因。”

    这话你可能不会认同,难道不沉默就学不到思想,认识不了人性吗?
    如果你看了《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或许你就能体会到一些王小波的思想了。

    摘录《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部分观点:
    1.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他们都知道是非善恶,也知道趋利避害。但种现象只限于个体或非群体的时候才会发挥作用,只要群体出现,它就必然是偏执的。
    2.群体能够消灭个人的独立意识,独立的思考能力。或者说他们的思想与感情就已经被群体所同化,在群体之中,绝对不存在理性的人。
    3.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对于别人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
    4.群体是盲动的、急躁的、冲动易变的,极端排斥理性和逻辑。群体相信一切不可能的、不合逻辑的事情,他们永远只看到他们认为应该看到或是他们希望看到的东西。
    5.单独一个人必须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上的和道德上的。群体则不然,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认为群体就是法律,群体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天然就是合理的。

    上述观点你或许认为有点偏激,但却不能否认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是在解读群体心理行为时会让你豁然开朗。

    比如王小波所谓的“从话语中教导出思想是个误会”的言论,从大众心理方面分析一下,就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层信息:

    1.这个话语指的并非是某一句话,而是某个话语圈的言论;
    2.话语圈的言论必然已经被群体同化,带上了群体色彩,那么它已经有了一定的偏执,丧失了部分理性;
    3.群体排斥一切不同意见,所有的思想会最终趋同向群体所希望的样子,即便那不合逻辑;
    4.人的思想有阳的一面,也有阴的一面,在群体中,不符合群体意志的思想就是阴的一面,话语者通常迫于压力,会隐藏自己阴的一面的思想;
    5.同样的话语也可能教出很不同的想法,因为每个人的思考环境和角度都不一样。

    王小波正是尝试以一些具体的话语圈为例,让读者去体会这种群体话语圈的“魔力”和沉默的难能可贵。

    “至于沉默的理由,很是简单,那就是信不过话语圈。当时我怀疑的不仅是说过亩产30万斤粮、炸过精神原子弹的那个话语圈,而是一切话语圈子。”

    文革中红五类的同学对黑五类的同学:“从牙缝里迸出三个字——狗崽子!这样的话语似乎想要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但你也可以不听。”

    所以,王小波认为话语是贫乏的,他不相信话语圈,他认为话语圈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偏执色彩,只有沉默在心底的呐喊,才是自己真正的思想。不仅如此,对于话语,思考决不能停留在表面,更不能进入话语圈的群体,因为那样会受到旁人的影响而改变初衷,甚至丧失自我的真实想法,只有真正置身事外,沉默客观看待,才能收获真正的思想。

    • 王小波为什么不继续保持沉默?

    《沉默的大多数》中有一处隐晦的辩证统一,“福柯先生的话:话语即权力。这话应该倒过来说:权力即话语。”王小波分别用“给别人讲‘五讲四美’需要身份来支撑”和“在‘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讲心得体会提升自己身份”两个例子进行了论证,充分说明了话语和权力会在相互作用下不断相互强化。

    “一些不得不说的话、不得不表的态,只能算是‘捐语言税’,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假如一切话语都是征来的捐税,事情就不很妙。”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指出,话语对集体的煽动性是非常强大的,远远胜过所谓的理智,当一个集体都相信一些话语的时候,那么就具备让这些话语成真的能力。可见,如果任凭这种“语言税”无休止的增加,于这个世界恐怕不是什么好事。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果只是在沉默中发现了真理,却没有勇气把它展示出来。那么,与那些懦弱、麻木、丧失自我的沉默又有什么区别呢?

    王小波最初选择沉默,不只是因为在沉默中能够悟的更深,看到更真实的世界,还要避免错误话语权带给人们伤害,混乱话语权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但随着他自己的成长,他更加深刻认识到话语的巨大力量,既可以带来毁天灭地的灾难,如文革时极度过激的批斗;又可以带来最伟大的英雄主义,如革命先烈舍身救国。所以,他最终还是决定在沉默中爆发。

    “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我就属于这最后一种。作为最后这种人,也有义务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王小波认为中国的读书人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就是交纳税金(语言税),做一个好的纳税人——这是难听的说法。好听的说法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其实,他本人又何尝不是呢!只不过他希望借由他在沉默中悟到的思想,发出未受话语圈影响、更加公正客观的言论,让人们更加准确的认知这个世界。窃以为,这就是他的以天下为己任。

    • 如何不失初心的打破沉默?

    打败话语权的一定还是话语。所以,王小波最终还是冲进了话语圈。正如他自己所说:“赖在文学上,可以给自己在圈子中找到一个立脚点。有这样一个立脚点,就可以攻击这个圈子,攻击整个阳的世界。”

    可是,他既然已经踏进圈子,又如何避免不随波逐流,保持沉默中的清醒呢?

    从他的文章和《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参考:

    1.善于照镜子,比如:中国传统的镜子、外国文化的镜子以及沉默的大多数这面镜子;
    2.以不发表的态度去写文章,保持沉默客观的态度;
    3.承认自己的卑鄙、自私,直面自己阴的一面,站在阴的立场审视阳的全貌;
    4.不要一言定论,要利用群体容易接受启发和暗示的特性,用形象的表达方式把事实展示在群体面前,让群体中的个体默默发现(比如王小波的这篇文章就有点这样的味道);
    5.要辩证阐述自己的观点,避免自己的“偏执”影响别人。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册书,读一篇就大话感慨,恐怕无法准确把握作者初衷,自己一度担心会不会惹出笑话。但也正是文章给了自己启示:自己在沉默中悟出的道理,未必就比别人的话语错误,自己所思之得,或许和作者的言论殊途,但未必不可以同归,这才是自己的收货,亦或也是王小波的文字的良苦用心。


    推荐文章:
    悦读 | 《解忧杂货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悦写 | 长刀如血、剑如虹,箫音阵阵,江湖情仇何时泯!
    悦生活|决定人生最关键的因素你驾驭好了吗?
    悦生活|为什么知道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悦读|你所不知道的《沉默的大多数》的打开方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lcy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