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来我是相信机器和人能和谐共处的,就像那首诗:“慈爱的机器照看一切”:
...我们自劳作中解放
回归自然
回到哺乳动物兄弟姐妹们身边
被那慈爱的机器
照看
直到阿尔法狗蛋(AlphaGo Zero)的出现。
看一天之内学会围棋的狗蛋和柯洁对弈,我意识到一件事:机器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其他任何领域,要么辅助,要么取代。真正“敌我”设定、面对面较量的场景,除了下棋和终结者,就只有在金融市场上了。
这种景象,很多人描述过。
比如罗伯特·哈里斯老师的《恐慌指数》(The Fear Index)。一位CERN数据科学家,造出一个能精准预测人类恐慌情绪的人工智能,科学家靠“恐慌”情绪预测市场走向,创立量化对冲基金,成为亿万富豪。
直到机器自己有了意识。但不是去操纵市场,而是试图重塑自己创造者的人格。到最后,科学家已然搞不清每天共处的,到底是疯了的自己,还是真实的邪恶的自己。
一场悲伤的较量。
金融市场本来就是战场。所有活动,都是对同一个东西不同判断之间的较量。不管是人v.s.人,人v.s.机器,还是机器v.s.机器。
这场较量中,机器的优势当然很明显:
算法建立在“pattern”之上,识别速度快过人类千万倍。它自律,在已设定程序里,有完全理智。没有情绪,永远不累,也不会恋战。这里,您可以脑补一下终结者中,炸掉了下半身,仍然用残余部分追杀莎拉的T-800。
虽然是人造出来的,但是机器自己修正策略,造出更好自己的那一天,总会到来。
再看我军,在金融战场上,人类的毛病一件不少:要吃饭,要睡觉,情绪化,易失理智,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压力就叛变。拿任何一项硬指标,在日间交易战场上正面迎战,一定把蛋黄磕出来。
怎么破?
办法也不是没有。首先,我们可以在地上挖个洞藏起来。等机器们集体有了意识,并自相残杀那一天,再爬出来,黄雀在后。或者,造出一个能打败所有智能的智能。
第一种办法最简单,前提是您能熬到那一天。第二种也不错,但是“比智能”,是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游戏,后来者永远有优势:机器正是因“学习”而生的。
好在现阶段,市场上大部分兵种,都是“装着柯洁的阿尔法狗”:人写策略,机器执行。而集参谋长、将军、作战部队于一身,完全靠自己生成和调整策略的终结者,还没出现。至少还没大规模出现。
2
这就好办了。
机器算法,最大的优点也是最大弱点:严重依赖“假设”和程序反馈。因为“执行命令”这件事,是写进基因中的。
我们可以用另一个词来形容:惯性。
如果策略是人写的,当发生逻辑大逆转的情况时,也得由人来调整。中间时差越长,惯性越大。所以当突发极端情况出现时,人和机器的反应,几乎一定是相反的。
“装着柯洁的阿尔法狗”,兵种虽新,但操练方法大同小异:想个策略,取历史数据,“回测”练兵,算统计指标,然后实战。
而且加入这个兵种的门槛极低:一台电脑,一款“苦海无边,python是岸”,一个能取数的免费网站,我这个代码文盲,五一小长假现学了几行,居然也能写出个策略。
这类兵种,仅用金融逻辑就能破。
拿过去三十年的债牛市举个例子。利率只有更低,没有最低。初露头角含苞待放的算法设计师们,拿这三十年的数据做回测,看到结果只有一种:“买=赚”。
再加上各国央行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反过来“验证”了算法预测的“正确性”,更增强了含苞待放设计师对算法的信心。
所有人的历史数据都一样,得出的结论当然也一样:不管期限,不论组合大小,统统把“买”这个逻辑推向极致。买买买,直到买成负利率。
如果这时候您偏要“卖”,趴在屏幕上,能听见另一端机器在偷笑。
持续时间越长,惯性越大。“规则”会一直有用,直到没有用的那一天。美债这种30年积累的巨大惯性,几乎一定会出现类似于2013 年“taper tantrum”(次贷危机放水5年后,伯南克老师仅仅从牙缝里挤出了“taper”这个词,表示收水,债市随即暴跌,股债混合和Risk Parity基金齐刷刷被逼减持,最后引爆标普跳水7.4%)的过激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惯性”,似乎越来越常见。
比如现在的油价:
十年前的这个时候,利比亚总理加尼姆老师说了句话:“全球还没到高油价的临界点(tipping point)”,意思是伙伴们,继续减产吧,世界经济扛得住。
话音落地六个多月,WTI从每桶145美元一个后空翻加360度转体,翻到了40美元。总理显然没意识到这个tipping point有多近。说话人在台上,明眼人在台下。
这个句式,最近又出现了。这回是沙特能源大臣:“全球经济有能力消化更高油价”。
为了欧佩克的利益,历史最好不要重演,这种句式也最好不要再出现。但是,中东人民似乎天生喜欢跟“命运”过两招。您看过那个逗猫的视频吗?窗上玻璃取下,咪跑来,用爪探探,空的,一跃而过;二三次后,咪不再探了,直接跃过。这时将玻璃重新安上,一个傻咪撞窗的视频就做好了。这是个Prospective risk(认知风险)频频出现的地方。
欧佩克在赌什么?跟以前一样,赌天塌下来也不影响全球经济:赌法从来没变过。这就是为什么过去半年,油价目标一直在神秘地向上移动。移到现在,已经到四年高点了。
而对冲基金的石油多仓,也随着欧佩克的赌码一起增加。“惯性”之大,连川普老师的迷之发推(油价被人为抬高,本尊不接受)也没能阻挡。好像没人关心“修正”这件事。
这是因为交易员都变嫩了,还是因为交易员都变成算法了?您觉得呢?
而人类,尤其是已经蜕掉不知几层皮的老炮,总会比机器更早一步赌“均值回归”这件事。就算是普通人,比如我妈,隔着两间屋子,也能感觉到厨房的锅什么时候器满将倾。不要问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人类大脑就是这么运行的。
3
既然机器的惯性更大,人类就不难在战术上找先手。
比如,诸葛亮老师的“随机应变”了解一下。
诸葛老师当年佯攻祁山,实奔上邽。到了上邽根本没攻城,却跑去割麦子。等司马懿老师奔过来支援上邽,才发现原来上邽也不是诸葛老师的目标:他真正瞄准的是曹魏雍凉兵团。司马懿老师惊醒,终于看清了诸葛亮老师下次北伐的线路和时间,弃渭水,背水驻防,以逸待劳;没想到诸葛亮老师向西直奔五丈原,收编羌人去了。
司马懿老师这才意识到北原的重要性。
这是战略摆布,战术上当然要复杂得多。但只要您能摸清算法遵守的“规则”,推测出其“惯性”积累的方向,变人类弱点为反制一击不是梦。
更经典的案例,还在终结者里:Sara老师用“惯性”,把T-800困在液压机里,压成了一堆废铁。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在不远的将来,“装着柯洁的阿尔法狗”升级,完全智能的终结者真的大规模出现,将“惯性”调整时间压缩到最低,人类还有胜算吗?
我也不知道,但相信仍有机会。因为我们会“闻”。
市场是一个人类情绪集结的万花筒,每秒都在变。这种微妙的变化,也只有人类的原生智能才能驾驭。
这并不是因为人比机器更智能,能更快更准地发现拐点, 而是因为牌桌上多了,总能在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闻”出“异样”。您可以理解为Déjà vu,或者“第六感”。
我曾经一度认为机器也可以做到,而且能做的更好。直到看到去年加州山火的一篇报道:
加州警署连夜呼吁发生山火地区的广大市民开车时关掉智能导航。导航的主要使命,是帮您找到最省时间,最空旷的路面。而在山火发生时,那里的路面最空旷?
当然是正在着火的。
这种“常识”,却不在机器的逻辑中。同样道理,也许只有人类,才能从一片歌舞升平中闻到腥臭味。人类除了计算和观察,还会“闻”,闻到那些语焉不详,没有数据可以证明的东西。“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所有定义“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先手。所以,如果一定要跟机器对峙,最安全的做法,不是与狼共舞,而是聪明地选择战场。
4
按照惯例,我们把这件事上升到哲学层面。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而面对机器,您是创造它的上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