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书共有十三章,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
乡土社会的文化:1,2,3
乡土社会的结构:4,5,6,7
乡土社会的秩序:8,12
乡土社会的权利:
9,10,11,13,14
有人说乡下人土气。
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
但是费孝通说,这“土”字用的好。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一曲难忘》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这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人们生于斯,死于斯,终老是乡。
封闭导致熟悉,熟悉导致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的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
从熟悉里得到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理。
所以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有人说乡下人愚。
大概是因为乡土社会的人识字少,没文化。
然而愚是指智力上的不足或缺陷,识不识字并非愚的标准。
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可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也捉不过乡下孩子。说到底,不过是环境的影响罢了。
如前所述,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在这种社会里,语言是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当一个人碰着生活上的问题时,他必然能在一个比他年长的人那里问得到解决这问题的有效办法,因为大家在同一环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脚印,口口相传,不会有遗漏。那里用得着文字?时间里没有阻隔,拉得十分紧,全部文化可以在亲子之间传授无缺。
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因此,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这时的乡土文化已经突破了空间的阻隔,可以面对面相传;但是倘若想要突破时间的阻隔,还是需要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这概念就是“词”。
一切文化里不一定有文字,但是一定要有词。
费孝通说,西洋人的社会格局是团体格局,乡土文化的格局是差序格局。
所谓团体格局比较容易理解。
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的,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
差序格局作者是用一个比喻来说明的。
我们的格局好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这种圈子是富于伸缩的,随时随地有一个“己”作中心。
差序格局中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便是“克己”。
差序格局中的家庭: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
相比之下,团体格局中的家庭界限就比较清楚,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和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团体。
关于家族,可以画一条流程图。

而以下也就不难解释了。
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团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决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意见,不肯象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
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
礼和法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礼是靠传统来维持的。
礼和法给人的心理感受也不同。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如果失礼,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
然而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乡土社会是一个血缘的社会。
这是一个亲密的社会,它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
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就要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
因此,商业是在血缘外发展的。
在我们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到这特定的地方,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大家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作者用最后几章,从不同的方面写了乡土社会的权利。归纳起来有四种。
1.横暴权利
权力,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但是武力的阶段过去了,被支配的一方面已认了输,屈服了。但是他们并没有甘心接受胜利者所规定下的条件,非心服也。于是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
2.同意权利
各人维持各人的工作、维持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没有人可以“任意”依自己高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得遵守着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这里发生共同授予的权力了。这种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社会分工愈复杂,这权力也愈扩大
3.长老权利
教化性的权力虽则在亲子关系里表现得最明显,但并不限于亲子关系。凡是民族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文化和政治的区别是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如果我们能想象一个完全由传统所规定下的社会生活,这社会可以说是没有政治的,有的只是教化。事实上固然并没有这种社会,凡是乡土社会却是靠近这种标准的社会。
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自从定儒家为尊之后,就在注释的方式中求和社会的变动谋适应。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极大的分离,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
4.时势权利
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遑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实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
电子版书籍在公众号:瘦书 里对应文章里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去公众号里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