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响了,一个算熟又不算亲近的人发来一个链接,“帮忙砍个价吧”、“帮我家娃投个票吧”,你心里挺烦的,但懒得破坏和谐扯皮吵嘴,于是照做了。
领导爱好带年轻女员工去陪客户吃饭,刚工作的小姑娘想拒绝,但其他人好像都乖乖去了,她怕领导给自己穿小鞋,于是也去了。
朋友是公司基层销售,几乎每一场社交都被迫参加,看似私下聚会,其实就是挡酒。领导牵头,邀请他去,也不能总是拒绝。
大家把这类令人心塞塞的无奈场景称之为“被迫式社交”,几乎所有人都对这个话题充满了共鸣,唉,成年人的世界为何如此心累。你经历过“被迫式社交”吗?
我很少,不愿意参与的社交,说不去就不去,全身的拒绝气场足以让别人放弃劝我。而且我觉得,其实没有人真正地被迫社交。
仔细观察生活,我发现有两种人从来不会“被迫式社交”。
一种是想得很清楚的人,权衡利弊,清醒果断,如果去见那个人、跟TA搞好关系,收益足够大,那就去,被迫的社交不叫社交,叫公关。
一种是那些很厉害的人,极少被迫式社交,他们的时间相当珍贵,根本不会浪费在不值得的人和事上。
其实,这就是应对“被迫式社交”的两种绝好方式。很多人纠结:生活是应该自我一点还是世俗一点?被迫的社交到底要不要去?
说真的,纠结不值得。
“被迫式社交”的本质是什么?
举个例子,领导约你去喝酒,你心里不想去,但你认怂去了,因为你不想驳了领导的面子,导致他在职场里为难你。这算被迫吗?
你觉得算,我觉得不算。因为很多人每天也都在“被迫”上班,并不是因为梦想或者人生目标,只是为了养家糊口。
那么,不去驳领导的面子,其实也是为了换取职场上的顺利,权衡利弊你觉得值得你才去的,人们心里算得清楚着呢,谁愿意无故委屈自己呢?
所以“被迫式社交”的本质就是,我们必须为所有我们想要的东西付出代价,这些“被迫”就是代价的一种,所谓的被迫,其实是一种交换。
必须跳出“被迫妄想症”
长辈介绍相亲你其实很反感,但是你还是去了,为什么呢?因为打发掉长辈介绍的姑娘比应付长辈本人唠叨要容易呀!在这个事情中,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让人感到“被迫”了。
可是实际上,成年人的生活里,无处不是被迫,你想把自己20%工资交给房东吗?你想早上爬起来去挤早高峰的地铁吗?你不想,但你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成年人不能靠心情活着。
我反对“被迫妄想症”不是想纠结到底什么算被迫,而是这种“被迫思维”非常伤害我们的开心和快乐,让我们面对生活总是充满委屈。
总想着自己是被迫的,于是看不到那些事情的价值,看不到我们是如何趋利避害地选择了它们,觉得生活经常压迫我,这能开心么?
如何过不“被迫”的人生
我们始终不得不应付一些人、一些事,碍于情面,流于表面。但这并不是什么彻底的坏事,这些事一定是有什么价值你才去做。
想起一件学校时的旧事,社团里一位元老师姐要结婚了,社团负责人组织大家一起凑钱买礼物,但其实很多人真的跟那位师姐很不熟,内心并不乐意。
可是呢,谁也不想做一个“小气”的人对吧,于是几乎大家都参与了。但是如果我拒绝能有多大事儿呢?几乎没有。
这只能说明,大家还是很在意周围的评价,想维持一个不错的形象。对啊,这就是你要的,维持形象就是要做很多并非发自内心的事情,我可不相信谁能随性放任地就活出一个超好的形象。
所以,感到被迫的时候,不如想清楚,如果拒绝,有什么承受不了的代价吗?如果去,有什么足够打动我的收益吗?如果又没啥威胁,也没啥收益,奇怪了,为啥要委屈自己呢?
我们不要“被迫”,要主动地去掌握自己的生活,要什么就争取,不计代价,不愿意就放弃,也别觊觎收益。你不能一边拒绝社交,一边又羡慕别人为什么人脉经营得那么好。这个事儿,想清楚了就这么简单。让热爱和热情指引你去做你乐意的事情,让目标和收益去说服你做不乐意的事情,人生就会变得清醒而冷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