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人梅斯特拉尔曾经在一次爬山旅途中无意间发现了牛蒡子的果实,这种果实不一会就沾满了他的裤子,不过他没有因此抱怨,而是把它们带回去研究,从而发明了以小钩子和小套环为上下两面的搭扣模式,也就是我们今天无处不在的“维可牢”。
梅斯特拉尔无疑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发明创造的通用公式——迁移,即把一个领域的知识运用到另一个领域。
迁移的基本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步骤。
1. “迁”出普适性元素
在一件事物的内部发现某种可能具有普适性的要素或结构。
要想成功迁移,困难之处往往不在于后面“移”的动作,而在于前面“迁”的动作,如果你不能把某个要素从原来的地方“迁”出来,那么“移”到别处就无从谈起。
你需要做的,就是去想哪些元素是有普适性的,如果一个元素有普适性,它就可以“迁”出来。
当然,这些东西不一定是你能直接观察出来的,你要做的是去领悟、探索。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所及的只是已知,而当我们沿着某个方向触碰到知识的边界,边界之外就是未知,这时已知已经不够用了怎么办,于是我们需要想象力,去拓展这个边界。
与此同时,除了已知与未知的边界之外,还有一种边界,就是不同学科之间、不同领域之间的边界,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操持着不同的语言。
现代教育其实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教育的效率和标准化,会首选看似最高效的灌输式教学,所以我们一直在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接收新知识,这也导致了我们很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领悟、去探索。
2. “移”动起来
将这些普适性要素或结构与原背景“脱钩”,并尝试置于新的背景之中。
不过,这一步要尽量简单可行。
行动的本质其实就是一连串可执行的操作,且这些操作不以掌握繁复的知识为前提。
好比各种电器的说明书就是以最迅速的方式教人学会怎样“行”的典范。
如果这些说明书不能教会使用者快速地学会使用这台电器,那么就会引来使用者的抱怨;如果使用者被错误引导,弄坏了电器,那么厂家还要负责维修,增加了很多成本。所以一个成熟的厂商,一定会精心设计好它的说明书。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设计一看就懂的行动序列,即能够按照说明去做的说明书即可。
学会了“迁移”,我们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确定你的目标航向?
3. 找到“痛点”
你得有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因为“提问”是一个学习者非常重要的一步。一个有深度的问题能指引一个人进行长期的思考,串接起他所有的知识和经验,求解这个问题的过程就是非常好的学习过程。
要找到这个问题,可以从你的痛点入手。
比方说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特点是做事比较毛躁,在工作中经常把事情搞砸,或者没能满足上司的要求,老是被批评,自己呢也很不自信。那么请问,他该怎么办呢?
他应该提出一个比较大又比较难回答的问题:如何把一件事做完美?
在这样的问题之下,他就可以开始自己的迁移式学习之旅。考察各行各业能把事做完美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思考他们的心得,然后去想,就自己的主业来说,怎样能把事情做完美。
所以啊,下次一遇到问题先别急着去网上找答案,别人告诉你的答案,回答得再好,也是没什么用的。
你必须自己去求索答案,你需要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你自我反思的过程,更是一个把外部的知识与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主动联结起来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