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间瞟一眼日历,原来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怪不得B站上突然涌现好多讲书的视频呢,连翻译家林少华都开通了B站。日历上摘录着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学阅读指南》的一句话:“怪癖使怪人成为囚徒,正如习俗使常人成为囚徒”,话说的挺对的,但作者名闻所未闻。也不奇怪,现在好多这种翻译过来的外国人写的书,起一个眼下流行的句式的书名,但不管怎么说,还是要看内容,作者是否厉害不是重要的。
也不知道“世界读书日”是谁定的,一个对读书人毫无意义、对不读书的人也毫无意义的日子,但愿定日子的人自己不会太尴尬。对于人是否应该读书或是否要读书这个问题,我觉得自己乐意就读,没时间就算了;和同读者聊一聊,和不读书的人就聊别的,或者干脆不聊都是无所谓的事情。任何领域的宣传都未免言过其实,我的总体想法是赶得上就做,赶不上就算了,世界这么大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即便真的是由于一个小行为而产生了蝴蝶效应,那也是“上帝”预定了这只蝴蝶,相对而言,跑也不跑不了。现在的书多到根本看不完,把已知的书都先读完就已经不错了。
昨晚我们看了秘鲁的美食纪录片,还顺便了解一点当年战后日本人移民到秘鲁的历史,确切地说,只是一个画面和几句文字描述。从而,今天的秘鲁美食自然是受到日本料理(にほんりょうり)的影响,人们的胃也在一代代的无意识成长下练就了出来,形成了当地的美食文化。这就瞬间让我联想到了著名的台湾小吃,自是和当年KMT的迁移(这个行为应该用什么词语描述我还真的不太知道)有关,我就知道无数的普通人跟着大形势而受难,进而原籍各地的人们要在食物上找寻一些慰藉。久而久之,台湾美食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不过据说好像也没落了许多。
我对移民的心理颇感兴趣。由于战事、时代变迁、个人等等原因,很多人不得不或自愿远走他乡,哪怕是从一个国家的北方转战南方生活,都是变换了全新的环境,需要重新适应并生活且要努力生活的更好。其中的心理变化自然免不了天翻地覆,只是肉眼不可见而已,冷暖自知。然后,由于不同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人们之间的交流有的通常有的阻塞;产生地域保护、宗族制度、国家概念等等,似是可以理解的事情。而多时我们会忘记生于夹缝中的人们,他们分散各地,自然成了当地的少数人士,从心理学角度大可研究一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