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119218/e67b3449d09f4ba5.jpg)
《爱的五种语言》的作者盖瑞·查普曼曾说:“好的道歉,是爱的第6种语言。”
生活中,我们总是难以开口说声“对不起”,尤其是对于身边亲近的人,觉得道歉与否并不重要。好像道歉就是向别人低头,证明自己不行,丢了面子。
事实上,道歉并不丢脸,而是说明心里有对方,是爱意的体现。反而是那些“迟到”的道歉,常常让其中一方感到很受伤,造成彼此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在亲子关系中,同样如此。中国的家长,往往过于在意作为父母的权威,而轻视孩子平等独立的人格,坦然地向孩子道歉,对他们来说十分困难。
网上曾有一个话题叫作“中国式父母的道歉方式”,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我的爸妈如何向我道歉:过来吃饭吧;
我爸不道歉,甚至还会问我“服不服”;
我的妈妈不会跟我道歉,她只是会突然对我很好;
道歉是不可能的,还会因为我生他们的气而骂我······
认真地向孩子道歉,说声“对不起”,真的没有必要吗?
道歉,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
养育路上,家长也是摸索着前进,有做错的地方,或是不小心伤害到孩子,是很正常的。
只要及时道歉,诚实面对自己的不足,可以减轻对孩子的伤害,也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进步。
然而现实中,许多家长都欠孩子一句道歉。
曾看过一个网友留言:
上小学时,爸爸妈妈带着她和一圈亲戚朋友去唱歌,一直很喜欢唱歌的她唱完一首后,妈妈当着所有人的面,嘲笑她唱得难听、像鸭子叫。一瞬间,她感到特别窘迫和难堪,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令她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会对她造成如此大的影响——打那之后,她从来都不敢开口在众人面前唱歌。这一兴趣爱好,也被她从人生中剔除。
若干年后,当她长大成人,假装云淡风轻地跟妈妈谈起这件事,得到的回应却是妈妈恶狠狠的一句话:“这么一件小事,你记到现在,至于吗?真是没良心!”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就像掉进一个黑暗的深渊,和妈妈之间,再也无法和解了。
网上流传着一句很经典的话:“父母一辈子都在等着孩子的一句谢谢,而孩子却一辈子都在等待父母的一声道歉。”
其实,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道歉,不是一定要怪罪父母,要父母弥补什么,而是希望父母能够重视和理解自己的感受,本质上来说,就是渴望被爱。
无意间说了伤人的话、许下的承诺没有兑现、侵犯了孩子的隐私、误解了孩子······在这些时刻,父母能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认真地跟孩子道歉、承认是自己不对,仅仅是这样,对孩子来说就已足够。他会学着放下、释怀,负面情绪也得以排解,不会一直背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