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311901/630c74af31df6bd0.jpg)
战争与人性之间,永远横亘着一条天然屏障。
2017年,英国和加拿大合拍的电影《天空之眼》在国内上映时颇受关注。其缘由,也许就在于影片试图在这条屏障上,寻找到可能的平衡或者通道。
在导演加文•胡德的镜头下,影片的画面无疑呈现一种新奇和震撼。因为很多人难以想象,当代战争,一切都处在高科技冷冰冰的笼罩之下,前线和后方,原来只有一块屏幕之隔。
电影用大量清晰到纤毫尽显的俯拍镜头,展示了天眼的高能。以随处不在的高科技手段,把战争压缩进屏幕大小的空间。而这些并非是支撑故事情节发展的硬核。影片热衷于探寻的,应该是战争“规则”,以及战争中道德、伦理、人性的边界等等这些与生命息息相关的问题。这样的主旨,显然更有效地直击了观众的灵魂!
一架巡航于两万英尺高空的无人机,包括它的地面驾驶员及众多辅助操控者;两枚“地狱火”导弹;一伙被通缉且正准备实施自杀式爆炸的恐怖分子;一个在街头卖饼的小姑娘……这些元素,构成了战争的前线场景。而战争的按钮,则握在后方那些大人物手中。
无人机地面驾驶员史蒂夫和卡莉,在准备按动发射按钮的瞬间,突然发现卖饼小女孩阿丽亚进入了天眼画面,而且身处导弹杀伤范围。本能地,他们停止了箭在弦上的导弹发射。
应该说,是人类起码的良心和悲悯,让他们试图拯救一个无辜的幼小生命!这比所谓“战争规则”的约束更具有人性!
这里面已经有许多想不到。
一场反恐战争,居然需要解决涉及司法、外交等领域的诸多问题?这已经超出了人们对战争常规意义上的理解。而当小女孩阿丽亚出现,又猝不及防地引发了“附带损伤”这个问题时,观众过往的经验是被彻底颠覆的!
——不伤及无辜,是当代战争需要遵守的“规则”?似乎如此。
影片冲突带给观众的,是巨大的问号和强烈的心理压迫。
决策者们的争论激烈尖锐。所有人无一例外陷入了一种灵魂纠结。天空之眼可以轻松捕捉追踪地面目标并“定点清除”,却根本无法探究人心的隐秘。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11901/00b886120ae7fb7f.jpg)
强势干练的女军事情报官凯瑟琳·鲍威尔、军方指挥官弗兰克·本森将军、英国首相及司法部长、外交部长乃至美国国务卿、战时律师等一干高层政要,统统卷进了“规则”与现实的矛盾尴尬之中。
杀戮与人性,战争与道德,历来势不两立,水火难容!在暴力和复仇中寻找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不但徒劳,甚至有些滑稽。
让小女孩免遭“附带损伤”的援救失败了,恐怖分子自杀式爆炸随时威胁着更多人的生命。决策的天平渐渐倾斜。鲍威尔尝试重新计算调整弹着点和杀伤范围,力图降低“附带损伤”指数,尽管这种努力多少带有自欺欺人的味道。在无解中求解,本身就是一种荒唐!
假如真有所谓的“战争规则”,那么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种“规则”也如玻璃花瓶般脆弱,不堪一击!
两枚地狱火导弹最终把恐怖分子送入了地狱。也悲惨地夺去了小女孩阿丽亚的生命。呼啦圈的旋转永远停止在爆炸的瞬间!
在战争决策人眼中,消灭敌人就是最坚硬的战争规则!
弗兰克本森将军“保住位子”抑或向恐怖者复仇的心理,凯瑟琳鲍威尔上校对恐怖分子女头目“追踪六年,这是离她最近的一次”而必欲诛之的决绝,似乎能为这场战争最后结果找到某种合理的解释,但小女孩阿莉亚父母的悲泣,史蒂夫和卡莉茫然的眼神,依然让人悲凉入骨,痛彻心扉!
影片开头曾这样告诫人们:在战争中最先倒下的,是真理。
真理已然不在,何谈“规则”?
![](https://img.haomeiwen.com/i19311901/01bd72d1b40d75a6.jpg)
联想近年连绵不绝的中东战火,交战者都声称,在高科技支持下,只对军事目标进行定点打击,但哪一次空袭或导弹互射,没有民用设施在爆炸中化为灰烬?哪一次又真正避免了无辜民众成为战争的牺牲品?
“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战争与伦理、人性、道德之间,不但无法达成平衡,也永远找不到某些行为的边界。
而最终的解决方案只有一个:消灭战争!
网友评论